《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篇【優(yōu)】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在語言教學中設計的提問一般比較多,不同的提問設計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提問設計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思維的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擴展孩子的想象空間,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又能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從多角度認識事物,引發(fā)幼兒產(chǎn)生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提問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語言活動失去了興趣,甚至讓他們不再去關注別人的發(fā)言。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幼兒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對教案進行深入的剖析,提升問題的有效性。
比如在語言教學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案教師有感情地講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先后提出了下列問題: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么說的?為什么會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最后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后,我認為:這些問題太過于表面化,完全是讓幼兒在回憶故事的內(nèi)容,沒有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只要把故事的內(nèi)容的'記住就能回答出問題,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過于簡單,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發(fā)散性思維。
我覺得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么會認錯媽媽呢?
2、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么小蝌蚪和媽媽長得不像呢?
3、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
隨著這些問題的層層深入,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接受故事的狀態(tài),逐步引導幼兒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是幾個問題的綜合,在問題的答案中隱含著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最后一篇課文,是篇脫離拼音的的看圖學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呈現(xiàn)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
由于本班學生是農(nóng)村孩子,對蝌蚪并不陌生。教學本課我直接導入,問:你們誰見過蝌蚪,在哪里見過,長成什么樣子?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觸發(fā)他們的生活實踐,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導入后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副圖,猜猜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課文以對話為主,我以朗讀為主。本課文沒有注音,學生朗讀有一定難度,我以教師范讀形式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內(nèi)容。設計問題: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們是怎么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它們的媽媽是誰?有什么特征?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圍繞問題圖文對照展開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分段讀、男女生讀、小組內(nèi)分角色朗讀等。并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找找、劃劃做記號,養(yǎng)成讀書留下記號的好習慣。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課文第二、三小節(jié)寫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先指名讀這兩小節(jié),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誰,又碰到了誰,在這個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理清了文章脈絡。
然后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急。最后,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表演,進一步體會。朗讀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得到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學習,同桌或小組內(nèi)共同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 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
① 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
、 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 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 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 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 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 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⑵ 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chǎn)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昵?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lián)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保守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xiàn)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么優(yōu)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同學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規(guī)范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沛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后,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jié)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同學多讀課外書。在同學用自身的語言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小朋友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同學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fā)同學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同學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fā)同學的興趣是培養(yǎng)同學情感,啟迪思維,發(fā)展想象,開發(fā)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于活躍狀態(tài),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沛說明了達到同學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fā)同學的興趣。激發(fā)同學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同學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后,楊老師神秘地告訴同學,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于是,他們發(fā)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驚訝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身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絢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助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小朋友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和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這里畫畫,那里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同學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同學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同學在閱讀實踐中不時實現(xiàn)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同學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同學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同學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生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同學協(xié)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復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后說:
。、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小蝌蚪后來變青蛙了;
。场⑿◎蝌阶兦嗤艿倪^程是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征。同學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并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fā)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jīng)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一、選擇的內(nèi)容要具備有效性
教育內(nèi)容是幼兒教學的核心,其內(nèi)容是否適合幼兒直接會影響到幼兒教育的質(zhì)量高低,可以說教育內(nèi)容是教育的橋梁。鑒于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幼兒內(nèi)容的選擇。教師在選擇之時,必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真實情況,包括幼兒的年齡、性格、心理、愛好、學習基礎、學習態(tài)度等,以此保證選擇出來的教育內(nèi)容與幼兒的各方面需求相吻合,與幼兒的生活關聯(lián)度較高,以此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挑選的教育內(nèi)容還要和教學目標相符合,這樣幼兒教師在進行教學之時,才可以逐漸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效。
二、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具有有效性
眾所周知,幼兒年齡小,喜歡新鮮直觀的事物,且思維方式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再加之,幼兒教育屬于基礎階段,幼兒們的智力水平有限,主要依靠游戲的方式進行基本教學活動,所以教師應該用生動、直觀、形象的情境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進而激發(fā)他們探究知識的欲望。比如,在學習阿拉伯數(shù)字10-25之時,對于數(shù)字幼兒們一點都不陌生,但因為過于熟悉反而不感興趣,因為幼兒們覺得阿拉伯數(shù)字全是無趣的數(shù)字構成的,沒有鮮明的色彩,也沒有有趣的游戲。所以,如果幼兒教師直接用正常的方式教幼兒學習數(shù)字,便不會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阿拉伯數(shù)字設計成可愛的小動物,以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出現(xiàn)在幼兒的眼前,他們便會自覺生出探究數(shù)字的欲望,幼兒們會不自覺地將視線集中于數(shù)學之上,快樂樂樂地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景之中學習數(shù)字。由此可知,只要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和幼兒的認知水平相同,即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融入教學之中,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設計的情境必須具備有效性才可以逐漸達到高質(zhì)量的幼兒教學。
三、尋找的材料要具有有效性
既然幼兒階段以游戲教學活動為主,那么尋找有效的教學材料是必需的。第一教師需要考慮所找材料之中有哪些教學的價值,此價值必須幫助幼兒理解學習的知識,還要引導幼兒實現(xiàn)自我成長,這樣才可以促進幼兒不斷發(fā)展。同時所找的材料還要能夠展示所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啟發(fā)幼兒的學習思維;第二,所找的'材料必須簡單,方便操作以及豐富,這樣便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要堅持一個教學活動解決一個學習問題的原則,這樣找出來的材料才可以達到教學效果,實現(xiàn)有效性。
四、引導的問題要有效性
幼兒教師的指導是面向全班幼兒的。教師要引導每個幼兒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是教學有效性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對于幼兒教學活動來說,教師必然要設計一些問題,讓幼兒進行回答,這樣才可以將教學活動順利的實施下去,當然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必須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一個有效的問題只有在巧妙的引導之下,才可以使幼兒正確的回答出來,這樣才可以逐漸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之時必須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反復的預測。比如中班的美術課:畫蝌蚪。其中一個幼兒畫了很多個小蝌蚪,均衡的分布著,其蝌蚪的主體性不明顯。教師說:“要再畫一個大的蝌蚪!敝蠼處煴闳タ雌渌變海@個幼兒就會很迷茫,不知道該把大蝌蚪畫到哪里,直到美術課結束,幼兒還是沒有畫大蝌蚪的思路。這便是教師沒有對問題進行有效引導。如果教師可以這樣說:“如果小蝌蚪看見媽媽會怎么會呢?”肯定會游向媽媽對嗎?這樣對幼兒進行引導之后,他便知道將蝌蚪媽媽疊畫到小蝌蚪之中。
五、結語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搞笑,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搞笑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zhì)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樣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用心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孩子們透過自己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fā)現(xiàn)的同時,
孩子們往往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務必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痹诶首x指導中,我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焙⒆樱瑢砦覀兝狭,不在了,你*誰呢?你也就應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xiàn)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明白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夠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崩首x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狀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薄@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主角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務必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必須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迷路的小花鴨》這首歌孩子們比較熟悉,旋律也比較簡單,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大班時就已經(jīng)學過,所以很多孩子都會唱了,因此我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沒有把學唱這首歌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而把培養(yǎng)孩子對小動物的同情心,體會小花鴨找不到媽媽而傷心難過寂寞的心情,和樂于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從教學效果來看教學重點難點已經(jīng)突破了,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用了哪些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一、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設置了小花鴨迷路的`情景,讓孩子幫小花鴨找媽媽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小花鴨找不到媽媽的傷心難過的心情,和幫小花鴨找到媽媽而歡呼雀躍的高興情緒。因為是親身體驗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幫助孩子把抽象轉(zhuǎn)換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夠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從而引導孩子在生活中要經(jīng)常幫助他人,這樣不但被幫助的人能過得到幫助而快樂,自己也能夠很快樂。這里很好的對孩子進行了樂于助人的品德教育。樂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現(xiàn)今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我在教學中孩子的主體地位的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我設計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鴨傷心難過的心情唱出來呢?小花鴨迷路了怎么辦呢?等等。。。。。。把問題拋給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我只是充當孩子的引導者。
三、為了加深孩子對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設計了“演一演”這個環(huán)節(jié)。當問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時?我沒有讓孩子馬上來演,而是讓孩子先說,自己打算怎樣演?這樣給了孩子一個思考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了解孩子對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鍛煉孩子表現(xiàn)能力。
在這節(jié)音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1、說話時的語速過快,孩子不能聽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點溫柔點孩子會更喜歡。2、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有待提高,因為老師的范唱要給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準還是聲音都要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3、在演一演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沒有及時的肯定孩子和鼓勵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創(chuàng)編動作時不太積極。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主角,表演成課本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經(jīng)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xiàn):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終最終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恕52組表現(xiàn):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終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主角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經(jīng)過他們的表演能夠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異常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zhuǎn)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梢妼W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xiàn)得十分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并且敢于表現(xiàn)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xié)調(diào)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膽的孩子能夠?qū)⒅鹘橇芾毂M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我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并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本事。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當讀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資料出發(f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當孩子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十分感興趣。怎樣有效地利用第一課時孩子的新鮮感、用心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在孩子說了很多關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潛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后,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里快活地游玩著,有一天,它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齊跟著它們?nèi)フ液脝?”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小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讀著讀著,他們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先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么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shù)淖彀筒⒉粚挵!”……孩子們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jīng)沉浸在課文里,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主角在用心的`學習了。這也讓我十分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群多么愛動腦筋又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蔽也]有立刻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孩子繼續(xù)讀課文,然后讓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齊討論。結果孩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里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小蝌蚪找媽媽》是中班主題活動《春天》中的一節(jié)語言活動,春天來了,在各個領域里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關的活動,剛開始的時間里,孩子們對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漸漸的,在系列活動開展后,孩子們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氣候、植物的變化,春天的動物基本特征等。
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們已經(jīng)通過畫“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紙盤制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簡單過程。所以孩子對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有這個故事孩子也有聽過不同的版本,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
但怎樣能使中班的孩子更進一步地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知識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然后請孩子觀看圖片。
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讓孩子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孩子的答案做一個整理。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觀察力,又給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也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聲調(diào)來分段講故事,把問題拋給孩子。
如,青蛙媽媽在水草上生下了什么樣的卵?讓孩子學說:“黑黑的、圓圓的卵”。以此層層遞進,通過“小蝌蚪與四個媽媽”的對話,讓孩子逐步了解青蛙的特征。以至于到最后“小蝌蚪通過與青蛙媽媽”的對白,知道小蝌蚪與媽媽不一樣的`原因,把本課的重點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觀察和通過講解的基礎上,在進行“角色表演”。
使孩子的興趣點又達到了一個級別,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故事的進一步記憶和鞏固。
但由于故事偏長,對中班孩子來說不是一個課時就能達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時我又生動地講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內(nèi)容,對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有了完全的了解。
每個活動過后,都有很多缺陷等待著我們?nèi)シ此,去探討,去學習,只有不斷地進行剖析,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所收獲,但愿自己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了解孩子的所需,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教學進行到一半時,一個孩子一臉真誠、滿是疑惑地問:“教師,為什么烏龜有四只腳呢?”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烏龜本來就是四只腳嘛!我和孩子們的理解是一樣的,還有什么理由讓烏龜是四條腿呢?其中一個學生說:“因為烏龜殼太重了,必須要四條腿才能撐起來!”
留心關注身邊的孩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后,他會不斷地追問“這是什么”;過了這個階段,他又會不斷地追問“這是為什么”。
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時候,我們往往理屈詞窮,要么敷衍說:“本來就是這樣的!”要么索性說:“自我想去”可悲的是這才構成一這節(jié)課的一個“敗筆”。
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我。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煷由物學、遺傳學、力學的角度去探討,未嘗不能找到答案。我們完全能夠用自我的博學告訴孩子很多,很多。
當然這種探討,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太深奧了些。但我們決不能所以而簡單地回避、敷衍孩子的問題,更不能嘲笑孩子的這種思考。
屈原的`《天問》發(fā)人深省,李白、蘇軾的問天、問宇宙、問人生之作也成為千古絕唱,瓦特的疑問更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產(chǎn)方式。誰能肯定,今日問“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的孩子不會成為明天的棟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個從小就被剝奪思考和疑問權力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有思想、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zhì)人才?
沒有疑問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宇宙、社會、人生的奧妙是無窮的。如果一個民族不再具有質(zhì)疑精神,這個民族會因為無知、無思、無疑而泯滅了探索的活力,并最終走向衰落的道路。讓我們從每一節(jié)課做起,來培養(yǎng)我們孩子的質(zhì)疑精神!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巧妙之處在于將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識蘊含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中。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阿姨和烏龜?shù)膸椭抡业阶约旱膵寢尩钠婷钸^程,自然活潑地展現(xiàn)了小蝌蚪發(fā)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以及生活習性,蘊含了遇事能主動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夠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難點,更好的找到切入點。由于學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預習工作,在正式上課中字詞類的學習孩子們比較容易掌握,不足之處在于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沉下心來把所學的字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地寫好。難點在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根據(jù)授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也一直在反思,終究還是說的太多,沒有真正的將課堂還給學生。例如:在書寫教學的過程中,多多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記字形,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識記“披”、熟字換偏旁識記“孩”、形聲字識記“肚”、看圖識記等,擴展識記、書寫漢字的方法,讓孩子們有據(jù)可依、有律可循。
針對一些易錯的筆順、關鍵筆畫以及偏旁部首的筆畫變化,點到為止,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敘述、書寫、感知、掌握,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筆順就比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筆順是教學中的重點,引導學生書空的同時還要下筆寫一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自己親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對于低段孩子來說,現(xiàn)在書寫不在于速度、在于態(tài)度,想要提高孩子書寫的興趣,一是給予學生發(fā)現(xiàn)、發(fā)言的機會,還要給予孩子展示書寫的平臺、及時有效的評價機制等。
為了突破孩子們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長變化的過程,以及看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些難點。前期在預習的過程中鼓勵孩子我手畫我知,從交過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對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雖然個別孩子理解上會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為切入點,在學習小蝌蚪的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孩子們以本為主、以畫為輔,相互探索交流、糾正、學習。對于低段孩子來說,繪畫是他們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整節(jié)課下來有遺憾也有收獲,預設讓課堂有序,生成讓課堂精彩。作為新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未來還需潛心學習、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資料生動趣味,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傾聽的本事,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今日,教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苯處熣f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趣味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教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本事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主角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后、最終,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經(jīng)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
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闹更c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nèi)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傾聽的能力,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崩蠋熣f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學習,利用兩課時學完,重點側重了兩種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朗讀能力,二是說話寫話能力。下邊詳細闡述: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語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對話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讀指導。
如第一自然段。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后,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
然后再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觀察點和自己觀察點的不同,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同。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在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也就是進行對比閱讀的訓練。在對比后,再次對課文第一段進行欣賞性閱讀,這時有個別讀,小組讀,老師范讀,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逐漸達到會背誦。第一段的學習順利完成。
2、對話的朗讀指導
對話朗讀的指導更多的通過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來完成。課文中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先生的兩次對話,我分別和孩子們進行了分角色的朗讀,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中,使朗讀的訓練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我直接就請孩子們來扮演角色,我讀旁白,然后師生共同評價角色扮演讀的優(yōu)點和不足。比如,兩次對話中旁白中動詞的運用,“迎上去”和“追過去”,不同的動詞表達不同的心情,體現(xiàn)不同的情景,我引導孩子體會“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對容易,迎的難度就大了,迎字孩子僅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禮貌和客氣,沒人能理解到他們的方位是怎樣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來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鯉魚阿姨!磅庺~阿姨在教小鯉魚吃食物!蔽夜室庹驹凇磅庺~阿姨”的后邊問孩子們:“小朋友們,我是小蝌蚪,我應該在鯉魚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孩子們思考一下,說:“在鯉魚阿姨的前面!蔽荫R上游過去,停在鯉魚阿姨的前面,并熱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問她:“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迎,是小蝌蚪主動積極的游過去,表現(xiàn)出了他們急切想找到媽媽的心情。就這樣,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讀。幾次的體驗后,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好。
二、說話寫話
課堂上,關于說話的練習無處不在。每篇課文我都做到一課一得,精心的尋找語用點,一般是根據(jù)文字表達到額特點來設計,以據(jù)此來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積累,鞏固孩子的表達。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圖說話,比如這篇課文: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后,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本節(jié)課就是這樣,在學習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寫之外,我就引導孩子嘗試著描寫“小金魚”之類的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外貌描寫。課件顯示小動物金魚,引導觀察,進行仿寫。訓練完后,布置作業(yè),再次進行仿寫,小白兔或者小烏龜,或者小鴨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講讀和寫、說和寫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訓練真正的做到扎實有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2-08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2-15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2-20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05-15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5-1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及教學反思06-27
小班《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3-07
(優(yōu))《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7-1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yōu)秀10-25
(合集)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