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jīng)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恐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恐龍》教學反思1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jù)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向?qū)W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當我看了文本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該教什么?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于是我把教學任務主要定在兩個方面: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大意,梳理演化過程。2、感受說明性語言準確性特點,領悟作者介紹清楚的方法。
那么接下來就是要思考怎么教?我想這是第二課時,字詞是不能丟的,于是我設計了復習詞語環(huán)節(jié)。由詞語過度到科學家的假說:恐龍是如何演化為鳥類的'?然后就直奔重點段-——第4自然段。我把這一段分為了四層,每層出示一個詞條“第一種恐龍”“龐大家族”“一些獵食性恐龍”“鳥類”然后分層次教學。在第二層次“龐大家族”教學時參考書上有一張表格是梳理恐龍種類的,我想就讓學生填表后再交流?墒俏乙辉嚱,學生填表格的速度很慢,有的甚至不會填。因為我根本沒有教給學生填表格的方法,而且表格設計得太復雜不利于學生概括。經(jīng)過修改后表格設計簡單了,并且在填第一行時教師先做示范,教給學生抓關鍵詞來填表格的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因為表格的提示,他們的敘述便顯得十分的有條理。但是在課堂中花的時間還是有些長。我想在這一點上我的考慮還不是很全面,怎樣提高填表格的效率,讓學生把課文梳理得更清楚簡潔,在復述演化過程時能更有條理、清楚是今后再授本課要把握的重點。
為了完成第二個層次,我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huán)節(jié)讓男女生對比朗讀、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恐龍家族的龐大。再通過讀來體會這類科普性說明文用詞的準確與科學。在指導朗讀時,開始我以為四年級的學生了,想用課文本身的語言去打動他們,很少考慮用一些的激發(fā)的手段,結果課堂上讀得比較單調(diào),學生的情緒也不高。吸取教訓之后,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自己比較讀、男女生對讀、教師引讀等,讓學生讀得更有興趣,課堂上效果也明顯好了。但是,表面上學生似乎體會到了語言的準確性,可實際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nèi)化到心靈!那么,最好的辦法還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nèi)化。
通過這一次的磨課活動,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評價語言、引導語言都還有待提高,對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把握還不夠,需要積累更多的教學機智。但是雖然“路漫漫”,可我一定會努力求索!
《恐龍》教學反思2
今天上午我們進行了一節(jié)科學活動__恐龍的秘密。一談論起恐龍,每個孩子都顯得特別的興奮和好奇。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時常能聽到他們在談論在電視上看到過的恐龍大概是什么樣子的,但是對于恐龍具體有生活的年代和環(huán)境以及它喜歡吃的食物,還有化石的形成都不太了解。
本節(jié)課我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通過談話討論,讓幼兒對恐龍感興趣,樂意參加談話及討論。然后結合圖片重點講了祿豐龍、馬門溪龍、霸王龍,以及龍的生活年代、形狀。我先請小朋友自己討論然后在集體面前交流,最后教師再小結。接著讓幼兒根據(jù)龍的'特性進行分類。最后在活動過程中,探究“恐龍”是怎么滅絕時,幼兒發(fā)生了爭執(zhí)。有的說:“恐龍是餓死的,因為沒有吃的了!薄蠹一ゲ幌嘧專鲹(jù)一詞。這時我就將課件資源加了進來,引導幼兒一起觀看并進行小結:“你們說的都很好,其實,關于恐龍究竟是如何滅亡的,科學家們也作了各種猜想,但卻都沒有根據(jù),所以恐龍的滅絕,至今為止,仍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題!
恐龍”是遠古動物,關于它的生活時期,化石形成等知識,幼兒了解起來有些抽象,但孩子們的好奇心卻十分強烈?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想,我們在科學教學中應該盡量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的推動下,自覺地學習。這樣的教學效果和幼兒注意力的集中效果會更好,同時也有利于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恐龍》教學反思3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tài)、生活習性等,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1、對照圖片,運用方法,描繪形狀。在學習三種恐龍的說明方法后,出示其它恐龍畫面,讓一位學生描述一種恐龍的獨特形態(tài),其余學生來判斷他是介紹的哪一種恐龍,并說說運用了什么方法。猜謎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興趣。2、播放影片剪輯,再現(xiàn)恐龍時代。靜止的畫面,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恐龍的威猛、龐大等特點,《侏羅紀公園》呈現(xiàn)的精彩畫面,讓學生聞其聲,睹其形。身臨其境之后,學生對恐龍的認識興趣會愈加強烈。3、聯(lián)系學生生活,呼應課文內(nèi)容。學生在課余,觀看了一些以恐龍為題材的'動畫片,如《奇奇顆顆歷險記》等。在引導學生認識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時,可以詢問學生,在《奇奇顆顆歷險記》中的奇、顆顆等屬于哪一種恐龍。對應式教學,使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和感知被完全挖掘了出來,學生對恐龍的喜惡之情油然而生,對恐龍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興趣逐漸陡增。
《恐龍》教學反思4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jù)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向?qū)W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重點,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ㄒ唬┯稍掝}導入課文,激發(fā)學生探索恐龍演化的興趣
在教學時,我首先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問他們喜歡看恐龍的動畫片或書冊嗎。大多數(shù)同學說喜歡,然后導入課題,有的科學家說天上的鳥兒是恐龍演變過來的,你們覺得神奇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恐龍是怎樣演化為鳥兒的。
。ǘ┵|(zhì)疑課題,學生自主探究
我讓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出質(zhì)疑,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如: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恐龍是怎么會飛的?怎么變成鳥兒的'?是所有恐龍都飛向藍天了嗎?并一一羅列在黑板上,并讓學生根據(jù)黑板上的問題自主探究課文找出答案,找到一個問題答案加2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在小組內(nèi)充分討論,并明確答案。隨著學生不斷地找到答案,本課的重點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學生就能體會得非常深刻了。在小組匯報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碰撞,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非常好。
二、成功之處
這節(jié)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兩個:
。ㄒ唬┰掝}導入,說到了學生的心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自主提問題,自主探究答案,在不斷地探究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恐龍的演變過程。
三、不足之處
(一)沒有專門把生字詞進行講解,對程度不好的學生來說學習有點兒難度。
。ǘ﹩栴}的次序混亂,雖然問題都涉及了,但是順序性不強,學生的思路不那么清晰,應該把問題編排得有條理性。
。ㄈ⿲φn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的體會不到位。
四、改進措施
下次再上這節(jié)課,我會用圖片導入的形式進入課題,這樣會更有立體感,學生會更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本課的教學重點,我依然會用質(zhì)疑解疑的形式進行,但在問題的次序上有所排列,讓學生條理清晰地掌握文章內(nèi)容。另外,在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上要多下功夫,我也會讓學生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到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句子,并引導學生明白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魅力。
《恐龍》教學反思5
《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 “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我上了這篇課文后對科學性說明文的教學有了新的理解。
一、說明文的情感“朗讀”
科學性說明文雖然不像其他文本那樣可以深入地體會文本蘊藏的情感,但是同樣有不少感情因素在里面。如《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的第一自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我在教學中抓住重點詞:笨重、遲鈍、敏捷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并在朗讀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這一情感體驗,把科學性的說明文也引出了學生的情感。
二、說明文中的語文訓練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對于說明方法講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這些方法則很少涉及。這就好比一個游泳教練只講游泳的知識而不讓學泳者下水一樣,學生是很難從中學到真正的說明本領的。我在教學中,先出現(xiàn)兩組詞:“說到……往往”、“談起……自然”,在讓學生朗讀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說話訓練,打開學生運用詞語的思路,學到運用的方法,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也讓科學性說明文的閱讀教學走出了只說不練、脫離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誤區(qū)。
《恐龍》教學反思6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梳理了課文內(nèi)容和檢查了預習情況后,我奔入教學的重點:恐龍怎么會演變成小鳥的?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去讀讀。
首先理清段的順序。讀讀,這段向我們描述了恐龍從古到今體形變化歷經(jīng)了哪幾個階段?劃出有關句子。學生很快地知道了:從大小像狗,體形似鴕鳥到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到最后獵食性的恐龍變成鳥類。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順序:按時間順序描寫。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重點教學。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交流,分組朗讀。體會作者從生活習性、外形特點、性格特點上來描寫。
其次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于是我分幾個步驟來完成。
先出示課件,從圖上說說恐龍演變成鳥類的經(jīng)過,這只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階段,沒有科學語言的描述。
然后激發(fā)學生從書中尋找句子,出示一個箭頭表示的填空,明白恐龍演化的每一步。
最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既內(nèi)化了語言,積累了語句,又落實了教學的重點。達到了了學習的目的。
然后是指導朗讀,還是因為時間不夠,把最不能省的步驟給省略了。
這樣的演化過程簡單嗎?從這段的“逐漸”、“慢慢”已經(jīng)感受出了不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需要科學家付出多少的心血呢?
學習課文的前面兩段,體會科學的研究從猜測到證實這當中的困難和欣喜。這里還是過于匆忙的,學生對于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不夠深入。也沒有課外的材料補充。
教了這課。我覺得語文課文的教學還是要大量的補充課外閱讀資料,讓課文有關的內(nèi)容和信息盡量地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接觸盡可能多的書面資料。
《恐龍》教學反思7
在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進入恐龍的世界。因此,同過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平臺,解決本課的重點應該放在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恐龍的。比如:教學雷龍的時候,先展示雷龍的圖片,接著在文中找出有關雷龍的句子讀一讀,并思考為什么叫它“雷龍”?雷龍的`特點到底是什么樣?
用自己的語言秒數(shù),然后在雷龍的腳步聲中,把龐然大物的形象放大,在配以文字,讓學生說說寫雷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除了打比方,還將雷龍與生活中見到的大象作比較,學生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寫作的方法。在學生自主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文本。
《恐龍》教學反思8
我是一名兼職的小學美術老師,沒有通過專業(yè)的美術教育教學學習。在平時教學中,我常常思索:新課程下的美術課該如何上?怎樣上好農(nóng)村地區(qū)的美術課?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成功的教學案例,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精彩授課,潛心鉆研新的教學方法,結合我們農(nóng)村地區(qū)學校的情況,努力嘗試將自己反思的點點滴滴教學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課堂,在一次次實踐中尋求答案。去秋,我有幸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美術學科置換培訓。在黃岡師專兩個月的理論學習以及武漢水果湖小學一個月的教學實踐,讓我對美術這一學科的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本期初,我按照學校的要求,培訓歸來后進行示范課展示。于是我在三年級執(zhí)教了一節(jié)《恐龍的世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說一說自己的感想:
一、教學中運用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教學方法
在美術課堂中靈活運用影像、范畫以及故事、游戲、音樂、參觀等方式,不僅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恐龍的世界》這一課中,“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huán)畫,聽關于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jié)課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時我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通過觀看視頻短片讓學生了解恐龍的歷史,讓他們不僅了解了恐龍的相關知識,更是從視覺形象上對恐龍有了進一步的感知。緊接著,通過圖片欣賞、觀察自主分析、互動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了解恐龍形體特點,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種方法適合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學生在作畫時,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靈活地選用和創(chuàng)造適合當?shù)孛佬g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
在素質(zhì)教育新課改的實施下,美術課程發(fā)生了諸多的變化,改變了人們頭腦中美術就是畫畫的印象,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站立在我們面前。然而,由于農(nóng)村地區(qū)設施條件落后,美術課上所用的材料缺乏,像泥塑、陶藝、版畫、水墨畫、油畫等課程由于材料缺乏,導致一些美術課無法正常進行。雖然如此,但我還是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這個地方的教學條件。比如當?shù)氐拿耖g工藝—剪紙,為深入挖掘剪紙內(nèi)涵,我通過一把剪刀和一張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剪一剪,體驗剪紙的無窮樂趣;為培養(yǎng)小學生動手能力,在《恐龍的世界》這一課中讓同學們拿出學習材料里的橡皮泥,想一想,捏一捏,體驗立體材料帶給人的不同感覺:為了使他們能抓住恐龍的特征創(chuàng)作一幅恐龍生活的想象畫,我在黑板上進行了示范,先畫什么,后畫什么,或許在美術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這么做,但我在講解時穿插了一些繪畫知識與技巧,譬如構圖中如何使畫面飽滿,主體物突出,添畫恐龍生活背景時如何注意遠近大小關系及前后遮擋關系等,由知識過渡到方法,將繪畫的方法潤物細無聲的融入課堂,這樣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他們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豐富多彩
我在武漢水果湖小學學習時,曾聽過指導教師楊老師的《畫螳螂》一課,是她自己設計的校本教材,雖然是興趣班的課,她準備得很充分,展示各種各樣形態(tài)的蟑螂圖片使學生在視覺上享受了一頓盛宴,對于低年級如何使學生畫好螳螂呢?她做了示范,除了抓住螳螂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外,值得我所深思和借鑒的是讓學生繪畫時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行創(chuàng)作,使它不是一次作業(yè),而是一次創(chuàng)作,學生不局限與老師的范圖,繪畫作品也充滿了個性化,之后從學生手中所收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學生的作品中的鮮活生動,螳螂都有著自己的神情動作,有的張牙舞爪,有的興高采烈,有的優(yōu)雅美麗,仿佛是每個孩子的心靈寫照,畫中充滿童趣。這是正是我平時上課時所忽略到的,只教會學生畫得像、畫得好,卻沒有引導他們?nèi)谌胱约旱脑睾蛡性特點,僅僅只是停留在模仿,而不是創(chuàng)作。在教學中,我正在慢慢嘗試引導學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
雖然農(nóng)村地區(qū)美術教學資源匱乏 ,但是我對美術教學有一顆熱 忱的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將自己所領悟到的理念及新的方法融入課堂,讓農(nóng)村地區(qū)的美術課堂也生機盎然。
《恐龍》教學反思9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為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wǎng)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后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以前做過一個《恐龍》的課件,內(nèi)容比較豐富,本想拿出來操刀,無奈教室投影中控壞了,上了一節(jié)光禿禿的《恐龍》。
我深有感觸的是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借助現(xiàn)代教育媒體,對于優(yōu)化學科吧課件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為易,需要今后的不斷實踐探索和大家的集思廣益。
《恐龍》教學反思10
恐龍的滅絕,我本以為書上的種種說法已經(jīng)很有代表性,很難再想出其他的原因了。不過試試看,也許能說出點什么呢。于是,我對學生說:“你覺得曾經(jīng)是那么輝煌的恐龍家族滅絕的原因還有什么?”黃帥說:“可能是其他星球撞上地球,發(fā)生海嘯,把恐龍都卷到水里了!北M管他不明白海嘯是海底地震所引起一種災難性的海浪。但猜想獨一無二,又能聯(lián)系當今社會時事,所以我對他大加贊賞。緊接著,呂好運說:“可能當時發(fā)生了很大的地震,使山崩地裂,恐龍掉到了地底下!狈`鑫補充到:“而當時沒有測量地震的地動儀(前面剛學過《數(shù)星星的孩子》)”我聽了,為學生的想象力感到驕傲,但地動儀是人類發(fā)明的,作為動物的恐龍不僅不會制造這種科學性極強又很精密的'工具,又如何能使用呢?所以我又覺得很好笑。不過當然克制住了。只是說:“他們不知道哪里什么時候發(fā)生地震,所以逃脫不了地震的災害,對嗎?”有的學生說:“也許當時火山爆發(fā),恐龍滅絕了!绷中』⒄f:“他們可能吃了一種有毒的食物,中毒死了。”發(fā)生集體食物中毒,很有可能,不得不佩服他能想到這一點。胡勇偉說:“也許是有一次天氣太熱了,龐大的恐龍找不到水喝,渴死了。植物都枯萎了,恐龍又找不到吃的,餓死了。”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真有逆思維,因為課文中的一種說法是:有一次,地球上的天氣突然變得很寒冷,恐龍耐不住嚴寒……林小虎又說:“可能是因為恐龍之間相互殘殺,最終恐龍滅絕了!
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因為很多的科學來往往是源于大膽的猜想。盡管今天學生的猜想沒有考慮那么周全,但在課堂上我分明感到一些學生跳動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有時候覺得學生盡管可氣,可無法掩蓋他們的靈氣。當老師的也許就是靠了這么一點點的對學生的欣賞而支撐他鉆研繁難的教學吧。
《恐龍》教學反思11
大班的孩子對水粉畫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了解的還不夠深入。本次期中開課的內(nèi)容為《我眼中的恐龍》,正好是一節(jié)水粉畫,恐龍雖然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對于畫而言,無疑是一個難點,如何把握恐龍的外形特征,色彩與線條的運用,再加上又是一節(jié)藝術領域的'水粉課,使整節(jié)課充滿了難點。
我們班孩子對水粉畫的接觸不多,大多都以線描與蠟筆畫為主。為了開展本次教學活動,在前期對幼兒進行了關于恐龍的知識經(jīng)驗傳授。
然后我制定了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講述自己的恐龍朋友,能夠以水粉畫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
2、在水粉創(chuàng)作表現(xiàn)過程中,能夠具體突出恐龍的外形特征,并且能夠大膽用各種色彩和線條進行表現(xiàn)。
在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我過多引導了孩子感知恐龍的外形,而忽略了藝術領域?qū)τ诿赖米非,孩子們都把水粉筆當做記號筆來使用,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對恐龍進行了色彩的裝飾,大部分的孩子都著重于恐龍的外形而不敢大膽的下筆,在這一方面在下次教學活動時我需要進行改善。本次教學活動孩子們的大致表現(xiàn)還是相當不錯的。特別在圖畫的完成度上,雖然色彩的裝飾還不是很足夠,但在線條運用上表現(xiàn)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今后活動中,會把更多的水粉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幼兒不只是單純的畫,而是在體驗美得感受。
《恐龍》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進入恐龍的世界。因此,同過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平臺,解決本課的重點應該放在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恐龍的。
比如:教學雷龍的`時候,先展示雷龍的圖片,接著在文中找出有關雷龍的句子讀一讀,并思考為什么叫它“雷龍”?雷龍的特點到底是什么樣?用自己的語言秒數(shù),然后在雷龍的腳步聲中,把龐然大物的形象放大,在配以文字,讓學生說說寫雷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除了打比方,還將雷龍與生活中見到的大象作比較,學生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寫作的方法。
在學生自主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文本。
《恐龍》教學反思13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第四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說法,詳略兼有。紛紜的說法,大膽的推測引發(fā)了學生對恐龍滅絕這個謎的探索。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說法的合理性,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二年級的孩子形象記憶遠比抽象記憶及得牢固,理解更透徹。為了更好的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在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定標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準備了一些恐龍的視頻資料。每張幻燈片上都有一只恐龍的圖片。形象直觀的`讓孩子們感受恐龍的龐大、有趣,加深孩子對恐龍的認識。不過由于上課緊張,把沒有剪接的視頻播放出來。這樣一群在沙漠中尋找水源的恐龍突然戛然而止,沒有給人足夠思考的空間。
二年級的孩子在生字識記上已經(jīng)有了一些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以在自學互動的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中,我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自學識字。
教學時,結合低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語文“以讀導學”為課堂的主要模式。讀中,要把課文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意思;讀中,要積累、感悟,內(nèi)化課文的知識,讀中,要思考、質(zhì)疑,提高認識水平。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恐龍滅絕這個謎有探索的強烈欲望,懂得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zhì)疑、合作學習、體味過程。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能始終以讀為本,以讀導學。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通過學生的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把課文讀懂,理解其中的意思,重點知道課文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說法,特別是詳寫的“寒冷說”和“撞擊說”。
由于學生合作意識不強,很多時候都是以個人的的理解來替代小組的意見。而且很多學生沒有與別人討論的習慣,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小組長的表現(xiàn)欲望很強,能積極的與老師進行互動。因此,兩次的小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達標測試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組練習,讓學生任選一題完成,結果在制作幻燈片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會直接的從第二題開始解答,導致教學有些被動。
整堂課,教學目標2沒有得到落實,指導書寫生字“亡”“肉”處理得相對簡單,沒有范寫,也沒有展示,只是點到為止。
在這次的“高效課堂教學范式”比賽中,我的課堂組織能力仍需繼續(xù)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改進。從中也看到了我和其他老師的一些差距,今后,我將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恐龍》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去年學生買了一套書,最感興趣的一本就是《恐龍?zhí)矫亍,常常拿著這本書擠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對恐龍的一些常識他們已經(jīng)了解得比較多了,而且文中的語言淺顯易懂學生自己就能讀明白,我就把重點擺在體會說明方法的精妙處。作者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tài),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邊讀邊悟,先深入感知雷龍的形態(tài)特點及感受作者是如何來介紹雷龍的,即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感受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精準。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選擇一種恐龍,研究描寫它的句子,思考作者用哪些說明方法將事物描述具體的,再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這樣孩子們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說明方法,一舉兩得。
《恐龍》教學反思15
本次的科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極感興趣的活動話題,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因此,很能滿足孩子當前活動的需要。而且,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恐龍的探究沒有性別之分,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孩子參與這一主題活動的共鳴需要。這樣地分析孩子、觀察孩子,首先就為集體活動的開展打好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活動中孩子顯得積極、大方,很有自信。
在集體備課交流時發(fā)現(xiàn)本活動需要幼兒完成一張關于恐龍的調(diào)查表作為準備,但是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在地球上已經(jīng)消失了滅絕了幾千萬年,離幼兒的生活十分遙遠,幼兒對恐龍的了解也只是局限在一些動畫片里,要具體寫明恐龍的名字及其長相、生活的年代和習性等,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勢必需要家長上網(wǎng)查找資料。
于是我自己先在網(wǎng)上搜索有關恐龍的資料,可是由于我自己也不知道有哪些種類的恐龍,教案后附的參考資料也沒有寫明具體恐龍的名字,所以就很難找到確切的資料,于是我一開始考慮是不是不要這個調(diào)查表了但后來還是嘗試著把調(diào)查表發(fā)了下去。活動當天收上來的調(diào)查表讓我徹底一驚,大部分孩子的調(diào)查表寫得滿滿的,各種各樣的恐龍名字如:劍龍、雷龍、翼龍等,生活在侏羅紀的等,是食肉還是食草,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孩子還把家里的恐龍玩具和恐龍書籍帶了來。有了這些準備活動和材料,使活動的開展就順利多了。
當我一引出恐龍話題,孩子們便積極舉手想要發(fā)表自己對恐龍的認識,想必孩子們通過動畫片和在完成調(diào)查表的同時對恐龍的了解已經(jīng)更深一步了,有的說這個,有的'說那個,某個孩子在介紹某種恐龍的時候,其他孩子都格外的認真傾聽,不像以往有的活動,別人在回答問題時從不注意傾聽,看來孩子們著實對“恐龍”感興趣,抓住孩子的興趣,而且通過這個形式互相交流,從同伴那里得到一些原本自己不了解的知識,對孩子們來說是很帶勁的,看到有孩子帶來的恐龍書上還有更多幼兒感興趣的,于是進行完活動后又帶領孩子一起繼續(xù)尋找書籍上的秘密如恐龍是怎么滅絕的,恐龍化石又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從沒發(fā)現(xiàn)孩子們這么好學過。
因此,任何一個主題活動,都需要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家長的資源也是那么寶貴,要注重利用,那么,我想活動的開展會更順利。
【《恐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恐龍的教學反思02-22
《恐龍》教學反思03-02
《恐龍世界》教學反思09-25
《恐龍滅絕》教學反思07-14
恐龍課教學反思12-05
藍天恐龍教學反思01-15
《恐龍》教學設計與反思09-24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06-09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06-14
恐龍世界美術教學反思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