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并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本課讓學生學會用圓規(guī)畫標準圓,并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于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fā)展的一次飛躍。
本節(jié)課,我覺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因為采用了先學后導的模式,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所以在畫圓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fā)現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而是讓學生自己畫,在畫的過程中,發(fā)現畫圓會出現哪些問題。我利用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guī)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2、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除了將汽車的輪胎為什么是圓等生活中的問題應用融入課堂我還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出籃球場上的大圓。
讓學生體會到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發(fā)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同時對于教材的研究還不夠透徹,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3、關于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學生水平。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知識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學,用學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給學生呈現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自然地學習知識。
課一開始,通過摸“圓”游戲,從直線圖形中自然引出曲線圖形——圓,讓學生整體感受“圓”的光滑、飽滿、勻稱,為后面研究圓的特征做好鋪墊。同時,揭示了在平面圖形中圓最美,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圓”的奧秘的興趣。
學生通過整體認識圓知道了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那么,圓為什么最美,圓中有哪些奧秘?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用數學內在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定向的認知活躍狀態(tài),以積極的姿態(tài)攝取新知,滿足了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這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先教學生如何畫圓,而是自然地進入了圓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現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我引導學生在畫畫、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動中,認真觀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總結發(fā)現結論,探究圓的本質特征,學生經歷了圓的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滿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學生已經認識了圓的一些特征,知道了為什么圓最美,對于畫圓一定是躍躍欲試了。這時,自然地引入了畫圓。通過畫圓學生認識到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并且在畫圓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圓的本質特征“一中同長”的理解。
學生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自然想用學到的圓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時,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如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有不少同學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再如學生在解決“怎樣畫一個大圓”的實際問題時躍躍欲試、神采飛揚,想出簡便而又實用的方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彰顯、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了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圓的周長是小學階段最后掌握的有關周長的知識,此時學生已有長、正方形周長作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這部分知識。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正方形與圓形的龜兔賽跑路線,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為圓周長的學習打下伏筆。通過比賽是否公平引出周長概念。問:正方形周長與誰有關?有什么關系?為學生研究圓周長指明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發(fā)規(guī)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jié)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2、層層深入,突破難點
本節(jié)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fā)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層層深入。首先讓學生發(fā)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為直。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測量投影上的圓、運動的圓,學生面前又出現新的問題,這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這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周長與誰有關。再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
3、充分發(fā)揮合作意識
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節(jié)課多次讓學生合作去發(fā)現、解決問題,同時我及時給予幫助指導。不僅讓學生學會合作,而且讓學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測量 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時,提醒學生分工,但測量遇到不便時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準確性。
4、努力方向
上課中發(fā)現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操作時動作慢并較僵硬,這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中缺乏這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基本素質有待提高,如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活潑,板書不夠工整、漂亮,在教學設計上還能再加以創(chuàng)新,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秉承“以學定教、活動導學”的理念進行教材重組,變被動的概念教學課為主動建構的探究課,突顯“學為中心”。本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提綱挈領,擁有全局視角
圓的認識一課難點較多,內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塊教學而沒有互相關聯,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視角下,對本課進行相應的分析,并作出相應的'教學整合。將圓的概念引入教學,聯系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探索半徑與直徑特點等幾個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相應剔除“圓是軸對稱圖形、利用軸對稱找圓心”等關聯較小的內容,為整節(jié)課的合作探究提供時間上的保障。整節(jié)課學生能圍繞圓的概念建構知識,對圓的認識有整體上的把握。
二、辨析歸納,倡導自主探究
圓是用發(fā)生式定義方式生成概念的。圓的認識一課涉及概念較多,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效果堪憂。本節(jié)課特別重視每個概念的發(fā)生過程,通過提供一系列利于對比的素材,引領學生不斷辨析歸納、自主探究,把握圓的概念本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養(yǎng)
從導入“生活找圓”尋找運動形成的圓到“自主建構”對比辨析合作探究圓的概念,再到“畫圓”利用各種材料嘗試畫圓,以及“探索半徑與直徑的特點”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推一推發(fā)現特點,以及綜合練“圓的大小與位置由什么決定”中通過對比與幾何畫板演示,整節(jié)課基于操作,結合想象,研究動態(tài)生成的圓,重視空間觀念的的培養(yǎng),逐步實現直觀想象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中“自主建構圓的概念”強化了邏輯推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測量多個任意動點與定點的距離,引導學生發(fā)現圓的概念,思維核心指向概念本質屬性,有效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課是平面幾何知識的教學,屬于概念數學。所謂的數學概念教學并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記憶一些簡單的公式、定律等,而應該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fā)現規(guī)律,從而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著眼點放在了讓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fā)現上。
先來說說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1.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我借助課件先由許多美麗的“生活中的圓”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環(huán)食現象、圓形拱橋、古羅馬競技場等等。通過這些美麗的圖片,使學生在對圓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2.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探究它們之間關系,教材的安排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驗貫穿其中。由于建構的是一個預習后的課堂,同時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于圓應該并不陌生,所以我將后來的探索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一教學內容由“探索發(fā)現”調整為了“實驗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先進行猜想,然后想辦法驗證猜想。學生在不斷的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對圓的認識程度,獲得新的知識。
3.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不少與生活有關的知識,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后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于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實驗驗證的,但從整體情況來看,教學組織形式還是比較保守,教師引導地過于細致,使得學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著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教師再對學生的發(fā)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圓,圓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等基本知識。那么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應著眼于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于圓的認識進行組織和提升,拔高認識的層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了解概念和解讀概念。在這一點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認識上,低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半徑和直徑的關系時,其實以學生的現在認識水平以及前面已經經歷過的對半徑和直徑的.特征的驗證,他們完全可以推斷并總結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時再一味地讓他們想辦法驗證,就有些多此一舉了,不但浪費時間而且還可能讓學生覺得無趣乏味。
3.反饋形式要多樣化。
教學過程中,反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但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還能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借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借助于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然后請那些沒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范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局限于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4.關注細節(jié),考慮周到。
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細節(jié)方面,我沒有關注到。比如說我剛開始上課時,我先出示的圖片的圓應該是正圓的,可是仔細看看我選擇的圖片,那車輪畫得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圓,而是橢圓或者近似于圓的形狀。如果作為單純的欣賞問題應該不大,但是因為這是一節(jié)概念教學的課,學生對于圓的最初認識只要稍有偏差,對于以后的學習就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激發(fā)學生感性認識的時候,所選擇生活中的圓必須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師的教學用語必要要規(guī)范,在涉及到某些知識,特別是對數學概念、科學原理等的解釋,必須要嚴謹、認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總之,我們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5
我執(zhí)教的“圓的認識”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的內容。它是在低年級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困難的。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fā)展的又一次飛躍。由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三方面理念:
1、體現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在充分畫圓和折圓觀察后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的圓,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先自己嘗試發(fā)現,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體會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而不是教師一味的講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2、借助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應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一個圓,通過小組合作,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和多種工具創(chuàng)造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通過全方位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fā)展。
3、體現數學聯系生活。
《課標》指出:“人類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同樣這樣的聯系也應當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本課集中體現在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第一是“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辦法創(chuàng)造圓”這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在認識圓之前,已經對圓有大量的生活經驗,所以讓學生想出各種辦法得到圓,就能使學生感受到圓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第二個體現是在教學的最后,在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來說說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形。此環(huán)節(jié)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圓時能力所能及地對這些生活現象利用數學知識來作出解釋。這樣就更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并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在數學教學中曾經一直有個大困擾,課堂中教學學優(yōu)生不怎么聽,因為覺得簡單,學困生是聽不懂,因為太難,備課的時候我也總是盡心盡力備到每一個知識點,無論大小,可學生未必買賬。
直到看到奧蘇貝爾寫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忽然明朗了,基于學情的教學才會更有效。于是,《圓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有了新的想法:“圓的認識”是在六年級孩子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的基礎上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個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也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對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是一次飛躍。
教材中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圓心、直徑、半徑,并探索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了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圓的認識》這節(jié)課前通過設計了5道題對我校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學前測試,題目包括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圓,球是不是圓,寫出對圓的了解,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qū)別以及畫圓。
在對孩子們的前測進行分析中意外地發(fā)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圓的區(qū)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不能正確區(qū)分,大多數學生不了解圓,有兩種可能,一是沒有預習的習慣,二是沒有上過輔導班;其中很多同學在老師要求準備圓規(guī)的基礎上能自覺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圓規(guī)畫圓,只是需要規(guī)范畫法。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想到的,一直自以為是地把知識點講給孩子們聽,其實,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教學往往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谝陨蠈W生學情的前測,在課的伊始,利用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分類導入,明確球和圓不一樣,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形,幫助孩子們厘清概念。在平面圖形中繼續(xù)分類引入新課,明晰圓是曲線圖形,讓學生從直線圖形過渡到曲線圖形。接著在學生自主畫圓的基礎上認識圓規(guī),總結畫法,規(guī)范圓規(guī)畫圖的方法。在畫半徑、直徑的過程中發(fā)現他們的特點及關系,認識圓的特征;在找圓心的活動中,理解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并且它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課后,我對學生進行了后測,學生對圓的認識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能正確說區(qū)分生活中球和圓,能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系,能規(guī)范畫出圓;趯W情認識的圓,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效果定比以往只考慮知識點的教學更有效,讓優(yōu)等生發(fā)揮作用,幫學困生度過他們學習的困難點。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7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生:我把圓片對折了一下,發(fā)現了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圓片平均分成了兩個半圓。
師:同意嗎?
。▽W生都點頭表示同意。這時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不光發(fā)現了這條折痕可以把圓片分成兩等份,而且我還發(fā)現他是圓片中最長的一條折痕。
師:是這樣的嗎?你們認為呢?
。ù蠖鄶低瑢W面露疑惑,只有幾人表示贊同。)
師: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動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
生:想!
(學生分小組,邊折,邊量,邊討論。)
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發(fā)現?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有一個學習小組意見不一致,他們推選一名學生做代表。)
生:經過我們小組研究,我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圓,通過測量比較,確實也發(fā)現了對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圓片中最長的折痕,但同時我們還發(fā)現它不止一條,而是有很多條跟它一樣是最長的。
生:對!對!我們也發(fā)現了。ㄔS多學生興奮地附議著)
生:我還有補充。這些長度一樣的折痕,方向不一樣,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們都交于一點。
。ㄟ@一發(fā)現也馬上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
師: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這出來的這些最長的折痕線段,卻都交于一點,這是為什么呢?
。ㄍ瑢W們面面相覷。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生:我猜這個交點可能是圓的中心點。
師:為什么呢?
生:……(搖頭,沉默了一會兒)老師,能讓我用尺子量一量嗎?
師:當然可以!你們想不想量一量,驗證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W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生:通過動手測量,我發(fā)現這個交點就是圓的中心點。因為由它到圓邊上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是這樣的嗎?
。ㄍ瑢W們都表示發(fā)現了同樣的現象。)
生:除此之外,我還發(fā)現圓的這個中心點把每條最長的折痕線段都平均分成了兩條長度相等的短線段,而且所有的這些短線段都一樣長。
。ㄟ@一發(fā)現也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反思:
1、教師的“無為”成就了學生的“有為”
整個過程中,教師語言很少,教師曾雄霸課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個性張揚,地位凸現。當學生從現象中生發(fā)出難解的問題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又“妙傳”給了學生,由學生自主地經歷解決問題的探尋過程,品味著探索著“痛并快樂著”的感覺,豐富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學生儼然已成為學習活動真正的“主角”;自主地發(fā)現、質疑、探究、釋疑、自主地猜想、驗證。整個過程只見學生或折疊測量、或比較觀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現象大膽猜想、或依據操作據理力爭……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靈光閃現,靈感在交流中碰撞迸發(fā)。然而,如果沒有教者的“無為”隱退,又何來學生的“有為”展示呢?
2、教師精于“助攻”,讓學生浸染數學思想
當有一名學生發(fā)現直徑“都相交于一點”這一現象時,教師并沒有急于作出評價,而是以此為契機,作出了一個漂亮的“助攻”提出問題“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折出來的最長的折痕線段都相交于一點,這是為什么呢?”由個別推及一般,由現象質疑,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發(fā)展。它不僅僅是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知識點的問題,而且讓學生在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切身地體驗到作為發(fā)現者的成功感、滿足感與幸福感。盡管這樣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其價值是直接“告訴”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3、“小組合作”不是教師個人意愿,而是學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兩年,“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被大力宣揚,甚至成為“評優(yōu)課”、“公開課”必須具備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課堂上合作交流不斷,不論問題難易、學生意愿,一律“小組合作”,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沒有處理好各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種學習方式各有自己的優(yōu)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發(fā)現對同一難題,有的學生采用獨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最終都很好地解決了問題?梢姡瑢W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一節(jié)課里,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要求或暗示學生用什么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滿足學生的自主需求。這也是符合新課標關于“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要求。
當然,學生能否真正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幫助。我想,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落實到平常的“家常課”中。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8
上周五進行了第一次課例研修活動,我結合滬教教材和我們人教版教材,把之前去上海講的《圓的認識》進行了整合,將兩本教材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對我校五年級的學生講了圓的認識這節(jié)內容。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制定為4個方面:
1、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建立圓的初步概念,感受圓的美。
2、通過操作、比較、思考等活動,認識圓心,半徑,直徑及其特征和作用,初步建立圓的具體概念。
3、了解圓規(guī)的結構作用,并掌握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
4、會用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圓與生活中的聯系。
本節(jié)我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讓學生體驗,觀察,操作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并通過幾次練習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設計了四大環(huán)節(jié),第一引入,從實際生活中的圓引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圓與數學中的圓不同,并能感知出圓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完成教學目標一。
第二探究部分,通過老師畫圓學生觀察,學生初步感受到圓心和半徑的特點。然后老師介紹圓心和半徑以及它們的`特征。接著介紹圓規(guī)的結構和作用,學生嘗試用圓規(guī)畫圓。在嘗試后交流畫法,老師示范畫法并總結畫法,最后通過比較兩個圓學生了解到圓心和半徑的作用。
第三做練習題,鞏固知識點,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第四進行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這時間上安排的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講課時我遺漏了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圓心和半徑的作用,這還有因為沒有充分進行備課。還有就是我在講概念時雖然通過操作學生已經認識了這些知識,但是沒有及時強調導致學生雖然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但是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描述,通過最后測試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概念性的問題掌握的不好,在下節(jié)課中我要重點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修改。通過這次去上海的學習,我也確實在教學方面有了進步,能夠有意識的在備課時關注自己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情,教學過程中也會增加一些體驗,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是: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提煉為數學知識——運用與實際生活。讓學生去感受生活,去體驗數學。
1、數學來源于生活。
這是這個教學案例的一條主線,數學來源于生活體現了知識產生的根源,還知識以本來面貌。學生從現實生活中來學數學,不僅可以具體形象的學習知識,而且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探究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了數學的應用意識。
圓是一種常見的圖形,它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用一個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從這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中,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進行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上升為數學知識。
在案例中,先通過觀察牛吃草形成的圓形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發(fā)現了木樁及牛繩的作用,這些具體的事物中,教師由木樁——圓心,牛繩——半徑,反映出了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把反映數學問題的本質特征提取出來,用數學語言來概括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煉為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到數學與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實際,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應用于實際。
數學知識的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才是現實的,才是學生所喜愛的。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設計的發(fā)散練習中,就是要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要明確如何畫圖,如何畫操場上最大的圓,他們結合今天所學的知識找到圓心,半徑,并且明白它們的作用。體現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不是單一的,不變的。學生在畫這個圓時還要知道怎樣畫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圓的其他知識,把關于圓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并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對這一本質的探索和實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圓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課,之前學生學習的都是直線圖形,而這節(jié)課學習的圓是一種曲線圖形,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也是以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的基礎,所以至關重要。通過課堂教學我感慨頗多,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遺憾,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成功之處:
1、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前讓學生搜集帶有圓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圓片,并且相互展示,這樣上課前就給了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
2、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親自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了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
3、讓學生自主探索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關系,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討論,與小組其他成員的探究,培養(yǎng)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4、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認識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時,學生最容易忘記“在同一個圓里”,我先讓學生自己量,然后與同桌比較,最后小組討論,從而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
這節(jié)課屬公開課,優(yōu)質課等經常選定的內容,要想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的確很難。在集體備課時,本組教師打破了課本固定的教學順序。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fā)現上。反思自己本課教學如下:
一、在復備“圓的認識”這
課時,沒有規(guī)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只備這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和一些操作活動的設想。本人所教的“圓的認識”的教學順序雖然與集體備課時的不同,但教學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勵學生從嘗試讀書入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程序,為自我學習定向。讓學生在自學課本中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發(fā)現什么新知識就說什么,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把“學生跟隨教師的課前預設”變成“教師跟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去引導探討”。
二、重點放在設計操作活動和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新知。學生通過折圓形紙片,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征;通過畫半徑、直徑的比賽活動,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發(fā)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通過嘗試畫圓的活動,領悟到“畫圓的方法步驟、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等等。這樣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同時還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有了學生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動”的實踐活動,有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悟的學習基石,內化新知,發(fā)展提高之目的自然會達到。
探索的方法,促進創(chuàng)造式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許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如用課件演示小動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后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于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借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借助于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比缓笳埬切]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范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局限于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從這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素質會提高,能力就會發(fā)展。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圓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們通過操作和觀察活動認識圓的基礎知識。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進一步發(fā)展孩子們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探究的意識。這節(jié)課由認識圓的特征、圓各部分的名稱、會畫圓的各個部分開展教學。
在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時,讓每個學生通過折一折,學習找圓的圓心和半徑以及直徑。在這的活動中去體會半徑和直徑的關系,這有助于全體學生比較透徹理解,特別 是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生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探討完半徑與直徑間的關系后,為了為第二課時畫圓打下基礎。我通過自己動手畫圓給學生看,讓他們仔細觀察, 圓心與半徑在圓這個圖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或者直徑確定圓的大小,幫助學生們自發(fā)地觀察出問題,并且有意識地提高他們探索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階段,我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用不大小的圓,將他們擺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們喜愛的圖形。既為了復習上面所說的圓心、半 徑、直徑在圓中的作用,也從實際操作中讓學生們感受到圓的美麗,將單純的圖形教學進一步的提升到讓孩子們懂得欣賞身邊美麗的事物上去。
隨后,我通過一系列地課堂練習,如在圓中尋找半徑、直徑;根據已給的圖,求出該圓的半徑或者直徑;說出太極圖的組成;投籃比賽的規(guī)則;思索車輪為什么要造成 圓形的等等,進一步復習剛才所學的新知識。同時,后面一部分的聯系,我通過緊扣他們的生活實際,希望學生們能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死板的知識點,運用是活生 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總體來說這節(jié)課上下來思維較為連貫,上課步驟較為順暢,習題的設計也富有一定的`遞進性。然而,這堂課還是給我留下了不 少的遺憾。第一,在討論個別問題時,我的期待值是課堂氛圍活躍,但是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開始時的緊張,在引入部分語速較快,沒有兼顧到部分 基礎較弱或者進入角色較慢的小朋友的反應。并且結束語有些倉促。第三,一些數學術語或者小細節(jié)的地方仍舊被我忽略,作為數學老師嚴謹是必要的。這點在我今 后的數學教學上一定要加強注意,也會向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師多加學習。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又一次飛躍。通過圓的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如:騎過自行車,有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guī),對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從直觀的認識,本課將在學生原有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使學生生科體會圓的特征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低年級時對圓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的困難。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的曲線圖形,是學生人認識發(fā)展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 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圓,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理解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的精神。
3.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
難點:圓的特征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fā)展。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已經系統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數學。
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奧運五環(huán)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接著讓學生照生活中的圓,再欣賞準備好的課件,這樣就會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也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心理學家證實:思維往往是從活動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活動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們通過活動,發(fā)現了圓的特征,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能歸納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學生親自體驗,自己歸納方法。
教學畫圓時,我們有想以前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畫圓,而是在介紹圓規(guī)之后,讓學生姊姊試著畫,讓后說說是怎樣畫圓的,這樣借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根據情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歸納: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到校,學生在民主,友好的氣氛中知識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判斷,通過選擇,通過動手畫,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理解。
本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
1、畫圓的時候,教師知道的不夠,因此學生畫的不夠好,不夠快。
2、練習題的設計要靈活多變。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guī)”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fā)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fā)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fā)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fā)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jié)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fā)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guī)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折、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于圓的基本特征的豐富的動態(tài)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fā)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guī)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在一般的關于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并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zhèn)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jié)、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我發(fā)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
2、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3、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4、關于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學生水平。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17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6-06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15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6-20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21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25
圓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8-19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實用]07-06
圓的認識二教學反思09-18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