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00字(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00字(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開拓眼界,發(fā)人深省,雖一家之言,卻是高屋建瓴。作者以萬歷寫封建皇權與相權的對立,以張居正申時行寫文官集團的統(tǒng)治法,以海瑞寫土地制度與經(jīng)濟,以戚繼光寫軍事,以李贄寫思想哲學,構思十分巧妙。萬歷十五年,是千百年來封建中央集權制下天朝的縮影。
對發(fā)展生產(chǎn)力缺乏興趣的統(tǒng)治者,飽讀詩書的.文人集團控制了朝廷,皇帝更像是背鍋的吉祥物。治理目標僅僅是百姓能填飽肚子不造反,經(jīng)濟上重農(nóng)抑商,軍事上重文輕武,以德治代替法制,造成律令與實際的脫節(jié),重公平輕效率推崇集體抹殺個性,當然這個公平指的還是封建禮教中的“公平”。無論是勵精圖治的萬歷還是懶惰怠政的萬歷,無論是大刀闊斧改革的張居正,是老成持重和的一手好稀泥的申時行,是清正廉潔活在教科書中的道德楷模海瑞同志,是大膽創(chuàng)新搞軍事改革的戚繼光俞大猷,還是思想界的離經(jīng)叛道的李贄,他們都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緩緩駛向滅亡。
讀來苦悶哀惋,但依舊樂此不疲,連著讀了兩遍,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好書,百聞不如一讀。另外,由于對西方制度不甚理解,作者寫的尾聲太高端暫時還消化不了,會再來拜讀的。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在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本質上,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于違法行為的掩飾則被認為是忠厚和識大體,封建王朝的社會制度本身就存在許多缺陷。 余大猷和戚繼光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將領,二人在領兵作戰(zhàn)方面都頗有謀略,他們也都知道戰(zhàn)場上先進的兵器十分重要,只是二人最后的官職地位差別很多,是因為什么呢?那便是二人期望采取的改進措施了,可以說,余大猷沒有像戚繼光那樣對于形勢有著透徹的分析,他不明白在封建王朝落后的.制度下,想要說服國家改變農(nóng)業(yè)的基礎地位,從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體制下走出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更別提用新的技術改變松散的社會體制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通覽全書,萬歷的成功在于仁慈,終萬歷一朝,他沒有用凌遲,也沒有任用一個大太監(jiān)。失敗在于懶政,歸根結底是對鄭貴妃的寵愛和在立嗣問題上的爭執(zhí)。
申時行的.成功在于圓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敗在于無為,但是通覽全書,他的下場最為美好。海瑞的成功在于清廉,他能夠嚴于律已,嚴于律人。失敗在于極端,須知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安守清貧。戚繼光的成功在于務實,他放棄了俞大猷使軍隊現(xiàn)代化的建議。失敗在于為時代所不容,畢竟明朝重文輕武,不允許武官作大。李贄的成功在于真誠,同時他結交了大量的豪門貴族。失敗在于妖言惑眾,有些事看破不說破,特別是在以一個以孔孟禮教為意識形態(tài)的農(nóng)業(yè)國。
通覽全書,本書既講政治,又講經(jīng)濟,講了軍事,還講哲學。好像什么都講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講。
我懷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對歷史的理性分析大于感性認識。對技術的研討大于對善惡的見解。雖然篇幅甚短,但是整體架構要比明朝那些事兒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導師。
要研究明史,還是要看明實錄,然而那個太長了,我決定還是先看錢穆的書。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這本書有多么出名就不必說了,以往我有在聽書中聽過兩個版本的講述人講過,這次是因為一個《一本好書》的綜藝節(jié)目引發(fā)看全書的想法,所以轉了一本回來看。
書不厚,但是內(nèi)容很多,每次看萬歷的故事總感覺他就是個巨嬰,作為一個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發(fā)點竟然是和大臣們置氣,所以即便不是從現(xiàn)在回看,在那個當下看,他也不是一個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氣用事。但是換成一個青年人來看,他又是可憐的,可以被理解的,從小周圍所有的人對他均有所圖,大臣們圖名,以一個道德模范要求他,小人們圖利自不必說。他的日常就是壓抑和被騙。
這種奇異的'矛盾點也讓我看書的時候覺得作者切入點真準,萬歷的糾結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糾結,到底是規(guī)則重要還是個人喜好重要?不過明朝確實給我們一個切實的結果,當規(guī)則不被遵守,帶來的只有毀滅。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張居正在歷史上以鐵腕著名。黃仁宇先生認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奮和人事關系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卻遠遠超過了盤根錯節(jié)的文官集團可以接受改革的范圍,過大的威脅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張居正的確很快,但是不見得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太快。只是現(xiàn)實沒有給他放慢的機會。萬歷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機會,一待萬歷成年,有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他的種種措施很有可能化為泡影。
他必須在短短十幾年內(nèi)獲得成功。書中一章取名為世上再無張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對張居正的些許惋惜之情。如果多那么幾個張居正,前赴后繼般努力進行變革,張居正也不需要那么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種復雜交錯的社會關系,將整個社會推上正軌。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著這種人的存在。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
現(xiàn)在的歷史書籍,因為大都太單調、太教條、太格式化。而《萬歷十五年》簡直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書讓學生樂于走進歷史,走進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底蘊,去思考一些過去和未來。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際的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當時社會上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興起,四大名著問世。
歷史的悲劇源于我們的無知和少知,痛定思痛,從明朝到現(xiàn)在,有許多東西是變了,但也有許多是沒有變的。禮為一切社會行為之規(guī)范,但道德卻不能代替法律,與此同時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拋棄。健全法制體系,提高道德修養(yǎng)中華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們自己手中。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4-28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4-1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3-20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4篇04-14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通用38篇)09-26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01-03
讀后感03-24
老人與海讀后感-讀后感-高三01-13
笑貓日記小白的選擇讀后感_讀后感06-27
《豆粒兒,你的信》讀后感-讀后感800字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