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538,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特黄又色牲交视频免费…,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毛片免费,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

讀《大秦帝國》有感

時間:2024-06-12 12:14:0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熱)讀《大秦帝國》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大秦帝國》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大秦帝國》有感1

  點評本跟全書的差別在哪呢?看完全書又看了點評本,無論多大的套裝書籍,也永遠無法展露一個偉大的時代!無論什么樣的評論,都是我們后人的評說,那個時代的精彩,我們也就只能評說而已!

  關于秦,無論是秦國還是秦朝,真的是一個靠鐵和血堆積起來!幾百年的鏖戰(zhàn),養(yǎng)成了秦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血性!而秦孝公更是一代英主,加上商鞅這大才,秦國的雙子星不僅將秦從那個被受欺凌的西部“蠻夷”變成了“虎狼之國”,更是奠定了秦東出天下、一統(tǒng)萬里河上山的根基與國策!而秦之后的每一代君主,都以此為基礎,加上那一位又一位的治國能臣、邦國大才與絕世名將,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的分裂割據終究歸了秦的統(tǒng)一!而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開創(chuàng)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幾千年大一統(tǒng)的根基!統(tǒng)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乃至郡縣制,都成為當今中國的基礎!關于秦的定論,最多的是苛政暴秦!可秦建立起來的法制制度,何嘗不是法制社會的一種形式?雖然有殘暴、暴虐的一面!商鞅想要建立的法制社會,更多的是用制度來支撐國家機器的運行,后繼的秦王朝,也走向了法制的另一個極端!

  關于變法!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徹底最有成效的變法,其影響不僅僅在于在于對秦國、對戰(zhàn)國,更成為了后市改革家們最向往、最想追求的結果!此后的幾千年,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改革家能超越商鞅,也沒有一個朝代超越秦!他們不僅終結了一個時代,更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更偉大的時代!

  關于其他六國!東方六國而言,真正強大起來的也就魏、趙、齊、!魏作為第一個強國,其衰落,不在于魏的弱小,而在于魏國的君臣!魏國是一個大才聚集的搖籃!無論是商鞅還是后來的張儀等等,無一不是在魏國得不到任何發(fā)揮的空間!而魏的君主也是白圭口中的”一個個敗家子”,魏也終究被他們敗光了家產!趙國,一個因改革而逐步強盛的國家!秦趙的長平之戰(zhàn),更是雙方實力乃至歷史走向的決戰(zhàn)!而戰(zhàn)國最終敗在了內訌之中!無論是廉頗、還是后來的杜牧,這個盛產絕世名將的國家,名將最終都死在了自己手中,自絕干城的結果只有滅亡!齊國作為最老牌的強國,其龐大的實力眾多的人才,具備著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而結果就是一個個奇葩的君主,不僅將自己置于眾叛親離的地步,更是將國家弄的一落千丈、茍延殘喘!韓國和燕國,除了申不害變法和樂毅滅齊,真的就是一個個小弟!變法未成氣候,國家實力也是蒸蒸日下!對于楚國,這個疆域廣大、實力雄厚的老牌大國,雖然有心爭做第一,可始終徘徊在二流之列!楚原大人那絕望一跳,不僅表達的是自己的愛國情懷,還有楚國廟堂那群敗家子的渾渾噩噩!而秦呢,因為破壞新法,太子贏駟被放逐山野;因為決策失誤,大秦8萬鐵騎被馬服君一舉殲滅,宣太后羋月以死謝國……這就是氣象!不同的氣象,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歷史的潮流!

  關于時代!戰(zhàn)國那個實力大爭天下的'時代,征戰(zhàn)不斷、民生凋敝!各國在發(fā)展實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雖然分裂割據、爭斗不停,而統(tǒng)一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個亂世,更是中國文化的盛世,諸子百家、各種流派,層出不從!這是中國文化最繁榮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代!

  關于戰(zhàn)爭與將才!戰(zhàn)爭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秦趙雙方近百萬人的大決戰(zhàn),不僅是中國戰(zhàn)爭史的里程碑,更是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里程碑!而戰(zhàn)國那層出不窮的絕世將才,更是將戰(zhàn)爭的藝術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商鞅、司馬錯、白起、王翦、樂毅、廉頗、杜牧…………一個個絕世將才,引領著這個時代的走向!

  無論是那個時代還是七國,都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無法經歷那個時代,也無法還原那個時代!我們可能會憧憬那個時代,也會崇拜那一個個經天緯地之才!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可以學習歷史,可以學習歷史人物,到我們終究不是歷史,也不會穿越到那個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那個時代的經驗、那個時代的智慧,去守護我們這個和平穩(wěn)定的現在!

讀《大秦帝國》有感2

  經史合參,作者很詼諧地還原了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實況,循循善誘,讀之,猶如一次真實版的《尋秦記》。

  出于對秦漢歷史的偏愛,大部分關于這段歷史的影視作品、小說書籍、經史子集都會讀些。前段時間才看完《大秦帝國》之裂變和縱橫,“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很有感觸。大秦帝國,野蠻生長,跟著作者幽默的`筆調,再次走近大秦,對宗法文化、禮樂制度、高度集權的郡縣制、人力資源理念等,很佩服其獨特的視覺和見解;對人心人性剖析,也極為到位。也對夫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流離失所有更深的認識,“八佾舞于庭”、“知其不可而為之”等不再是簡單的語句。

  歷史不為師,歷史還在不斷重演,沒有切膚之痛,歷史極其遙遠。

讀《大秦帝國》有感3

  一、壘土成臺

  最近讀了很多書,一來打發(fā)無聊的時間,二來也算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將自我沉浸在別人的故事中,讓自己沒有時間被眼下的種種煩心事擾心。

  個人喜好的書有幾種,其中包括歷史、時空類的科普。這兩種總是讓人產生人生若螻蟻之感,宇宙無窮,盈虛有數,個人甚至連塵埃都不若。個人的得失計較在浩浩長史、渺渺宇宙之下又顯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國》買回來已有兩年多,雖開始了數次,但一直未能讀完,其中最長一次不過讀到第三冊國命縱橫。后來一旦間隔,便每每從新開始。

  大秦帝國一共十一冊,總計505萬字,比四大名著加起來篇幅還要長。其記載了秦國由弱而強,統(tǒng)一六國而又迅速滅亡的故事,大約從少梁之戰(zhàn)(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燒咸陽(公元前207年)為止的約150年的歷史。

  認真總結前幾次未能讀完的教訓,我認為關鍵還是在于事前沒有規(guī)劃,如同長跑不能僅將目標定于終點,還要將遠途化為階段性目標。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約100天的計劃,從11月1日起,每天按5萬字規(guī)劃,剛好在2月4日春節(jié)前讀完,而每天五萬字的目標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兩小時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雙休日補齊。其后便是認真記錄進度,督促自己,我自認為此次定能拜讀完畢。

  不料深深被這一段大氣磅礴的歷史所吸引,每每不自覺讀到后半夜,并提前一月完成時間計劃。期間還有數次心生惻隱,不忍卒讀,商鞅被車裂、張儀蘇秦成為對手、呂不韋失政、扶蘇自裁,趙高胡亥亂政……

  二、信史不信

  讀的過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寫下來,后來覺得還是要沉淀沉淀,擱置一段時間還能想起來的大約才是真正的收獲。

  就本書而言,其中很多地方與現有書中記載多有出入,許多地方作者都進行了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讓讀者覺得歷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體上讓歷史更有溫度。其中很多與我常聽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筆定然體現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來不認為我讀到的歷史便是真的歷史。歷史的信度大體會受到兩種主要因素的影響:技術因素與政治需要因素。秦朝歷史材料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載體昂貴,普通人根本沒有財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而從漢武帝開始儒學便成了統(tǒng)治學派,歷史的書寫是掌握在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誰能沒有個人恩怨,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也不乏很多摻雜個人情感的評價。在此,倒是希望技術早日成熟,達到能夠開挖秦始皇陵的條件,讓我們拿到有關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還原真正的歷史。

  當代正發(fā)生的歷史,我們尚且看不清,更何況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呢!所以作為一個非專業(yè)歷史人士來說,僅以看到的內容談談體會,雖在一些細節(jié)上可能存在爭議,但想來整體歷史大勢是沒有問題的。細節(jié)就讓專業(yè)人士去考究論證吧。大家權且當看個熱鬧。

  讀書的過程也是對我個人疑惑的梳理過程,以下便以問答的形式進行書寫。純屬個人見解了,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三、為何會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段時期,大約自前770年平王東遷至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期間前249年東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滅)。春秋這個名詞來源于孔子的'《春秋》,戰(zhàn)國則來源于西漢劉向的《戰(zhàn)國策》,這只是后世的稱呼。初中歷史只學到了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等皮毛知識,至于為什么會分成兩個階段,是沒有什么概念的。

  其實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大體上有幾種說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這一段時期,這一時期發(fā)生了兩件大事:三家分晉,田氏伐齊。這些自立的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認。

  2、公元前481年,因為孔子所作的魯國史書《春秋》到這一年就沒了。

  3、公元前476年,因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這么說的。

  歷史是連續(xù)的,只不過是后人為了區(qū)分才硬生生分了兩個階段,歷史的變化總不是突然的,所以它應該是一個過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變化,某一年只可能是產生了某一標志性事件,從量變積累到了質變。

  我個人理解其大體是這樣的:

  1、春秋時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實際權力,但還是有一定象征意義,尊王攘夷等還是打著周天子的旗號;當自立的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認,也就說明周天子已經對諸侯失去了名義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當回事了。

  2、各個諸侯開始了兼并擴土,戰(zhàn)爭的規(guī)模與頻率迅速擴大。春秋時期戰(zhàn)爭還比較講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戰(zhàn)爭拼的基本就是國力與人力,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講究兵法,“兵者,詭道也”,爾虞我詐開始出現。儒家所謂的“禮崩樂壞”到達頂峰。

  3、一個不太可信的說法,就是春秋時期但凡可載于史書的大事基本發(fā)生在春秋兩季,冬季是不會有人進行戰(zhàn)爭的,到了戰(zhàn)國冬季作戰(zhàn)也逐漸變成常事。冬戰(zhàn)的開創(chuàng)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奴隸制滿足不了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來帶動生產力的發(fā)展,讓更多的人有飯吃。這也推動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讀《大秦帝國》有感4

  偶然的機會,添加了界首青年微信公眾號;隨意的點擊,進入了界首讀書會,嘗試的心理,參加了“你讀書我買單”活動。其實本來也就只是隨意一試,畢竟百度閱讀里的《大秦帝國》讓我讀了兩個月才讀完,500萬字的暢銷長篇著作肯定價值不菲,也沒報很大希望能真正的擁有這套圖書。當電話打來讓我去領書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狂喜,真切的感受到了界首市政府對廣大青年的鼓勵和關愛。

  在看《大秦帝國》之前,我真的是一個歷史小白,初高中歷史都是云里霧里就過去了,卻發(fā)現根本沒記下什么知識。也真心的慚愧,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歷史我能說出來的寥寥無幾......雖然《大秦帝國》只是一個小說,但作者孫皓暉在盡量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給我們近乎完美的展現了戰(zhàn)國時代的大格局,在那個所謂“禮崩樂壞”的亂世之秋,趙、魏、韓、齊、燕、楚、秦(第一次能完整的`記下七大戰(zhàn)國國名)七大戰(zhàn)國各具特色,紛爭不斷。細想想,當今世界何其相似也......

  小說的內容我無法辨別真?zhèn),但秦朝的崛起確實和商鞅的依法治國密不可分。古往今來,人才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正是秦孝公的求賢令使大秦帝國走上了綜合國力迅速發(fā)展的快車道,術業(yè)有專攻,只有真正重視人才的國家才能快速健康發(fā)展。

  有人說這部小說有很強烈的主角光環(huán),我贊同這個看法,但同時也覺得很有必要。畢竟,這部小說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如果沒有主角,讀者便很有可能像看著歷史書那樣枯燥乏味,如果主角沒有光環(huán),又如何能加深我們的印象呢......

  人物只是細節(jié),個人感覺這部書更大的意義在于生動的展現了中國歷史,促使我們積極主動的去了解中國歷史,去認識中國文明的偉大成就,以史為鑒,砥礪前行。

讀《大秦帝國》有感5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篇,凡500余萬字,以秦朝的興亡生死為主線,為我們全面呈現了戰(zhàn)國時代的萬千氣象,可謂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作者孫皓暉從容地駕馭了浩繁復雜的歷史局面,有條不紊地抒寫了150余年歷史。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外交、帝王將相、思想文化、戰(zhàn)爭奇謀等等,讀來如此傳神。時而令人激情澎湃,時而令人悠然神往,時而令人扼腕嘆息!洞笄氐蹏分,并不僅在其篇之巨,更在作者重建中華文明史的寫作雄心。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以及秦文明對20xx余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在文中時時可見,皆為人不敢發(fā)之言。

  僅從這一點來說,《大秦帝國》確為一部有靈魂的杰作。書中有思想之風華?酌现收,老莊之無為,墨家之兼愛非攻,名家之名實之辯。韓非集法家法勢術之大成,蘇張行縱橫家之捭闔,呂不弟取雜家之兼收并蓄。更有農家,道家、陰陽家等諸多涉及。這些思想,給后代以深刻的.啟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歷史,在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局面。

讀《大秦帝國》有感6

  可能在未翻開《大秦帝國I》之前,我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印象將永遠是百家爭鳴、禮崩樂壞、諸侯紛爭與井田盡毀,諸子也將永遠只是課本上的諸子,我的腦子里也只裝下他們干枯的主張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礎觀點。沒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開這本書之后,才豁然發(fā)現,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輝煌遍及政治、經濟與文化,這個時期的巨大社會變革,包羅萬象,不是我僅僅在課本上所淺嘗的那些。

  那時,即使沒有核武器,可戰(zhàn)場上的硝煙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靈涂炭。即使沒有先進的納米、提煉技術,可制造出來的兵器可軟如水,硬如鋼,更是出現了莫邪、干將、泰阿、湛盧、魚腸等十大名劍,各劍皆不同,削鐵如泥,威力非凡。即使軍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統(tǒng)化、整體化,但卻仍能引領一國軍事沖上高峰……擁有著飛機、高鐵、輕軌等現代交通的我們,可能覺得5、6個小時的路程已經是可以劃出很遠的路線,但在古代,就連從南至北也要花上幾天的輾轉,想要傳送消息就更不像我們今天在屏幕上劃一劃就好,他們想傳送緊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馬騎飛,驛站換騎,一路上都在飛奔,可就是在這么一個不方便的時代,人也活得同樣精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微妙而又布滿血腥的時期,大國爭雄、小國尋主。而這無盡頭的爭奪中,秦集萬千矚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國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個使命——大秦帝國。

  記得曾經的課本告訴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統(tǒng)在于治者明,臣者能,資之盛,法之嚴。對,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總總的原因,可當一部文學巨著歷史著作擺在眼前,你從會更加細微地去發(fā)現,當秦處在當時那個絕境,生死存亡之際,不思強、不思變,則國亡矣。

  召公曾將堵住百姓之嘴與塞住河道相比,他說當到達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壩是攔不住洶洶的大水的,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將秦在當時所面臨的壓力比作被攔截的.江流,當終有一天攔無可攔,便暴發(fā)了。而秦也爆發(fā)了,比洪水來得更洶,比火山來得更猛。

  而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至萬乘之國,著實令人難以思解。

  但卻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為,有秦孝公,因為,恰巧,商鞅來了。

  他是衛(wèi)國人,卻從魏國而來,要在秦國故終。

  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他的變法令秦走上封建國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國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個子民心中,軍隊一同,上下一心,最終收復河西,使魏敗退大梁,令山東六國望而卻步。

  當然,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鐵腕的變法也暗藏危機。他的變法將世世代代自以為高貴的上層階級變?yōu)榕c庶民同等的地位,嚴重觸犯了貴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梁愿意信他任他,那些擋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懼哉!于是商鞅一心變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來了。

  新君交際之際,注定了要有一場腥風血雨。

  這時,商鞅被推了出來。他卻沒有為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釋,別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否則,國基不穩(wěn)。上層階級見他沉默,陰險的嘴角再次揚起了詭異的笑,他們請書以極刑——車裂。秦惠王以為商鞅能反駁,以他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求得一個痛快的死法,輕而易舉?伤雮字沒有吐出來。秦惠王終于無奈地垂下了眼皮,連手勢也變得無力,可說出的字全讓全國上下為之沸騰:“準!”

  商鞅,初來秦,一位抱負,二為秦孝公知遇之恩。來之時,他無所帶,除了滿腦的理論;離開時,他亦無所帶,卻留下了秦統(tǒng)一中國的根基。

  雖然說《大秦帝國I》是一部文學史書,卻讓我讀到了有血有肉的人與他們的故事,有別于枯燥的故事陳述,他給我呈現的是另一個世界!

讀《大秦帝國》有感7

  《商君書》十萬余言,商君的法條數以千計,僅從以上三條便可以窺見商鞅的'雄才偉略,在那個社會大紛亂、大變革的時期,商鞅以其灼灼慧眼洞悉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恢弘的氣魄整合了國家權力結構,重新分配了生產資料,徹底變革了生產關系。

  從而使原來積貧積弱的秦國華麗轉身變成了新興的封建王國,國家權力運轉流暢,人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fā)展,為最終掃蕩六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讀《大秦帝國》有感8

  《大秦帝國》是我讀過的小說中最長的。當初買這套書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因為不敢保證自己能堅持讀完。

  結果,沒有刻意去“堅持”,自然而然地就讀完了。

  讀這套書之前,才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不免在心里比較一下。給我感覺,《明朝那些事兒》好像是把歷史當小說寫,嘻嘻哈哈中講述歷史故事。而《大秦帝國》好像是把小說當史書寫,一個故事呈現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帝國史。讀《大秦帝國》之前,很喜歡《明朝》,但是讀后,更欣賞《大秦帝國》的大氣。

  不過,這樣長的著作,要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也很難。書一共六部,我感覺最精彩的還是前兩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蘇秦和張儀,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這種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來的白起、呂不韋、李斯,塑造得也很鮮明,但已經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寫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國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說的神,以至于后面無法再超越。最不喜歡的是第三部,感覺結構有點亂。

  整部小說褒揚秦人的色彩非常濃厚,有時近乎偏執(zhí),不過在作者營造的環(huán)境下,覺得褒揚得還是挺有道理的。書中描述的那個由商鞅在秦國一手締造的“法治社會”,雖說有虛構成分,但也讓人不得不改變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

讀《大秦帝國》有感9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于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于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chuàng)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后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視的,在后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chuàng)造奇跡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通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yè)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yōu)楝F實,所有的這一切,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讀《大秦帝國》有感10

  讀到前兩本,已感受益匪淺。前兩本主要講秦國如何由一個貧弱小國,通過變法而成為強國的故事。治國治企,原有許多相通之處。通過閱讀與思考,對企業(yè)經營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來關于經營管理的點滴總結,也通過閱讀此書得以串聯起來。

  最深的體會有三點,在此分享,也盼請朋友們給予指正:

  一、企業(yè)再弱小,如果負責人立志圖強、信念堅定,也能做強做大

  秦國傳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內憂外困、貧弱不堪,甚至有滅國之危。但秦孝公斷指立碑、誓志圖強,大膽重用當世英才商鞅,通過20年變法,創(chuàng)造了秦國由弱變強的歷史奇跡。秦國統(tǒng)一霸業(yè),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現在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剛起步時都很弱小。華為公司當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換機的貿易公司,通過20年卓越經營,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網絡設備供應商,也是中國最成功的跨國企業(yè)。海爾當初也只是個國營小廠,設備、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張瑞敏的領導下,通過推行品牌戰(zhàn)略、采取科學管理、重用優(yōu)秀人才、引進先進設備,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家電品牌。

  所以,企業(yè)實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優(yōu)勢資源,聘請優(yōu)秀人才,銳于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必可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江門地區(qū)整體創(chuàng)業(yè)氛圍、人文環(huán)境和人才素質確實不佳,但也誕生了像維達、大長江、天地壹號、嘉寶莉、李錦記、無限極這些非常成功的企業(yè)。我想,這和幾位企業(yè)家立志做強做大的理想抱負與頑強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業(yè)最寶貴的財富

  一人可以興邦,一人也可以興企。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很多企業(yè)主對這一點的意識已經有了,但行動上還很不夠,用人的理念還沒更新,用人的胸懷也沒打開。

  企業(yè)負責人在解決了企業(yè)的生存問題后,接下來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為企業(yè)物色最優(yōu)秀的人才,并為人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使其才能得以盡情發(fā)揮。正如維達董事長李朝陽先生所說:“所有的東西根源還是人,我事業(yè)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維達這樣一個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才能打造成功的企業(yè)”。在印刷行業(yè)赫赫有名的鶴山雅圖仕集團董事長馮廣源先生也說到:“一個企業(yè)發(fā)展大了之后,人才問題會成為阻礙企業(yè)發(fā)展的最大瓶頸”。他還說:“雅圖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為本、以質為根、以策為上、以果為宗’的企業(yè)文化理念。其中‘以人為本’最為核心,并且說到做到”。

  成功的企業(yè)都有許多成功之處,但最為成功之處,莫過于引進和重用了優(yōu)秀的人才。聯想集團近幾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終逆境突圍,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們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密不可分。中國家電連鎖領軍企業(yè)蘇寧電器,是一個視人才為生命的企業(yè)。為吸進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他們先后制訂并實施了“總經理梯隊”、“采購經理梯隊”、“1200工程”、“店長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工程,對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從20xx年開始的“1200工程”,據悉,該工程為蘇寧電器培養(yǎng)了60位集團高管,其中7人成為副總監(jiān)。有20%的部門負責人均出自該人才培養(yǎng)工程。

  有的企業(yè)為什么做起來很吃力、總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發(fā)展和保留優(yōu)秀人才的環(huán)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優(yōu)秀人才?最根本的還是舍得與人才分享財富。這一點,幾千年前的《易經》就有精辟闡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古今法則,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機制是基業(yè)長青的重要保障

  秦國何以由弱變強,關鍵在于變法。商鞅用3個月時間走遍秦國的窮山惡水、歷經常人難得想象的艱辛,找出了秦國貧弱的根源,以大量實地考察為基礎,先后制訂了九大變法措施。與秦孝公君臣一心,通過20年苦心經營,使秦國從最弱小的戰(zhàn)國逐漸發(fā)展為國強民富、兵精糧足的第一強國。

  與此同時,原本最為強大的魏國,由于國君不思進取、國家法制松馳,加上用人不當,就慢慢衰敗下來。此強彼弱,秦國最終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由此可見,科學的經營理念、卓越的管理機制,對企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早在1996年,華為公司就開始起草后來在中國企業(yè)界非常著名的《華為基本法》,這顯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業(yè)家的遠見。許多管理專家認為,《華為基本法》對華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企業(yè)剛創(chuàng)建的時候,主要靠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能力與信念生存。當企業(yè)解決生存問題之后,就要開始明確經營理念、建設管理制度了。理念決定方向,制訂決定執(zhí)行。一套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能使企業(yè)的潛能發(fā)揮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暗礁”。

  綜上所述。一家企業(yè)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首先,企業(yè)創(chuàng)始團隊的能力、志向與胸懷決定了企業(yè)能否創(chuàng)業(yè)成功,及未來發(fā)展基因是否優(yōu)良。其次,在解決了企業(yè)生存問題后,能否吸引到優(yōu)秀人才,決定了企業(yè)能否做強做大。在企業(yè)做到一定規(guī)模后,能否制訂出科學、先進的管理機制決定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知易行難,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點與方向,總會少走些彎路。

讀《大秦帝國》有感11

  看小說的人給差評,看小說讀歷史的朋友會給好評,我這種文盲當然要讀歷史啦。大秦帝國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點,比如人物刻畫的比較極端,歷史脈絡主要是靠這一時期的幾個名人撐起整個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對于對這段歷史不太清楚地人來說,讀書一定會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這么完美?”“歷史上真的是這樣?”“長平之戰(zhàn)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極心無二慮?”“范雎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秦武王真的是舉鼎而死?”

  讀者會通過一個個疑問自己去發(fā)掘這段歷史背后的細節(jié)。所以對于看小說以讀歷史的人,這一系列的書無疑是五星的,耐看的。作者也通過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實際上發(fā)生了的`事情串聯起來,無關歷史主線,所以讀書的時候要品也要鑒,篩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大秦帝國是部有意思的書。

讀《大秦帝國》有感12

  歷時近四個月終于讀完這套孫皓暉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國》。選擇讀《大秦帝國》僅僅是想對自己國家的每個朝代歷史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期然卻真的讀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秦朝,是個不同于以往教科書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誠然歷史有的時候是會被歪曲,但是縱使隔絕了幾個時空,歷史的原本面貌依舊存在,不會因為人為原因而泯滅于世。

  讀《大秦帝國》的同時,觀看了《百家講壇》中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戰(zhàn)國說客雙雄》、《戰(zhàn)國七雄》,《秦兵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顧》、《丹砂女王之謎》、《真實秦始皇》、《先秦百家爭鳴》、《孟子的智慧》?吹脑蕉,覺得自己的歷史越是匱乏,越是對那些輝煌的過去著迷。我想從我看到的秦國歷史、春秋戰(zhàn)國政治文化軍事、以及眾多人物和歷史謎團說下自己淺薄的看法,謹以此讀后感獻給自己這幾個月的苦讀,更獻給讓自己膜拜的作者孫皓暉。

  一、秦朝發(fā)展史

  西周初分時并沒有秦國,在周孝王時秦人部落有一首領叫非子,養(yǎng)馬養(yǎng)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賞,就封了甘肅隴西一帶,繼承祖先的贏姓,這可以看做是贏世一族的起點。后來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有了叛亂,在沒有多少諸侯救援的情況下,秦襄公抓住了歷史的機遇,拼死護主。雖然西周滅亡了,但東周時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國,將西戎之地鎬京,及甘肅隴西之地賞給秦國,此時的這塊封地西戎之兵占領著,秦襄公多次征戰(zhàn)都沒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幫助下得到了此封地,這就是所謂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實".秦穆公去世后經過了15代國君,秦國均碌碌無為。在后來的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期到來之時,秦國并不強大,直到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后,秦國崛起成為大國,由原來的封鎖函谷關之內變成可以抗衡六國的大國。但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為時,商鞅慘遭車裂。此時也出現了戰(zhàn)國時期的有名說客雙雄—蘇秦、張儀,對這兩個人物出現時間,史料是有爭議的,姑且按照此二人師出同門,并師承鬼谷子。此時蘇秦在游走于合縱攻秦,張儀則連橫破合縱,在這樣的大爭之世,政治外交手腕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后六國合縱未成。秦武王即位因舉鼎而死,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即位,這個時期有流傳后世的宣太后、魏冉、白起,更有提出長策"遠交近攻"的范雎。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6年,熬死了長子,只能機緣巧合的立安國君為太子,而這個即位僅三天的安國君就是秦始皇的祖父,如果沒有陰差陽錯的安國君即位,也就沒有后世的始皇帝。安國君是短命的皇帝,其子異人在商人呂不韋的協助下由趙國的人質變成為秦國國君。三年后異人死嬴政即位,經過趙姬之亂后,嬴政殺嫪毐一黨,呂不韋飲鴆自殺。嬴政正式掌權后任用李斯等一班大臣,一統(tǒng)六國,秦王朝成為史上第一個集權國家。在嬴政歸天后,二子胡亥在趙高、李斯策劃下殺長子扶蘇即位,史稱秦二世。在這個昏君統(tǒng)治下,煌煌帝國大業(yè)葬送。先是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后是劉邦項羽一征天下,至此秦國大業(yè)終。

  二、春秋戰(zhàn)國政治、文化、軍事

  不管秦國的結局是什么樣,終究抹殺不掉那段歷史在時空長河中燦爛的痕跡。從春秋到戰(zhàn)國,各色史上有名人物悉數登場,譜寫著華夏最偉大篇章。原生文明、社會意識形態(tài)、被后世稱為"苛政"的秦法、流傳至今的百家爭鳴思想、禮樂制度等等無疑不是那一段文明存在過的證據?v觀整個歷史長河,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是文化最燦爛奪目的一刻。只有在那樣的大爭之世才能碰撞出如此璀璨的思想。儒家講仁愛、禮樂;墨家講兼愛、非攻;道家講求自由、無為;法家講求維護統(tǒng)治者權威,用嚴刑峻法統(tǒng)治國家。這個時代成為流傳后世的思想孕育的土壤。軍事方面更是耀眼奪目,之前自己對古代戰(zhàn)場自己一直都所知不多,讀過《大秦帝國》后,填補了這一塊的空白,由最初的"鳴鼓則戰(zhàn),鳴金收兵"擴大到當時的武器,擴大到極具魅力的戰(zhàn)法。人類到底是性惡還是性善姑且不論,但人類為爭取生存地盤和一己利益就會暴露出人性最丑惡的一面,所以很多史學家稱戰(zhàn)國無義戰(zhàn)。戰(zhàn)爭這一古老但卻貌似是永恒的話題一直追溯著人類的發(fā)展,現代的文明也沒有取代掉戰(zhàn)爭。如果不論及正義和人性,我想古代的戰(zhàn)場精彩更要勝過于現代。幾萬甚至于幾十萬上百萬的人決戰(zhàn)一地,是何等的場面。僅就調度而言,非一般人能做到。戰(zhàn)國隨著鐵器的使用,戰(zhàn)場上的兵器更是品種繁多,不得不感慨我們祖先的智慧。云車、大型弩、鐵蒺藜、甚至是獸戰(zhàn)無不彰顯古人的智慧。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zhàn)、水淹大梁這些戰(zhàn)法更是給古代行軍作戰(zhàn)畫上重重一筆濃彩。

  三、人物評判

  1、始皇帝

  首先當說的一定是始皇帝,這個最具爭議卻又最具魔力的一個人物,縱然身死兩千多年都逃不掉后人各種的評判。功過是非留給后人,但每個人的評價卻不會做到如過去所發(fā)生的事實那樣真實、確切,或多或少都會包含個人的情感因素、政治取向以及前人評判的影響。人一輩子不可能不犯錯,何況肩負歷史重任的一代偉人,我們不能過于苛刻的去評判,僅從始皇帝能夠一統(tǒng)天下,使華夏不再陷于爭端,我個人就覺得他符合歷史的潮流,是個不折不扣的胸懷天下的智皇帝。他能在掌權之后因鄭國事件而一怒下"逐客書",后在李斯的《諫逐客令》下能敢于承認錯誤,就不得不承認始皇帝是個明君圣主,一般人肯于直面自己的錯誤都很難,何況一朝之主。在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中,能知賢善任,統(tǒng)籌全局,更彰顯出始皇帝的睿智果敢。在善用李斯后能堅持商鞅的變法之路,能在一統(tǒng)大業(yè)之后統(tǒng)一度量衡、車軌同行、統(tǒng)一文字、修建長城,給華夏建一個穩(wěn)定的根基,所有這些偉大的功業(yè)不能被后世的寥寥數語以及攻訐湮滅。后世的評判終究有很多的政治因素在里面,比如張耳、陳余之說,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謠言止于智者",我想今天應該讓更多的人去看到是與非,歷史是已經成為過去,但公道還應該存在于人心。在小的時候讀《三字經》,有句"司馬遷撰史記,不掩惡不虛美",不知是何種原因,這句話根植在我的心里,讓我一直覺得太史公說的都是真理,現在想想真是可笑,不能否認太史公為《史記》所付出的`的辛苦,但是太史公也是人,他也在秦氏之后,不是當事者怎能說清當世事。太史公如此,其余的史料更值得去斟酌去深究,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正如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否認始皇帝也有很多的過失,但是人無完人,如果非要按功過是非是評判,那我想始皇帝也只有在皇陵地宮下搖頭嘆息了。他下"逐客令",那也是被時勢所迫,韓國的鄭國疲秦政策,一群老世族的聒噪,始皇帝也許是逼于無奈也許是一時糊涂,不過好在始皇帝敢于承認和擔當。對于我們眾所周知的"焚書坑儒"事件,僅此一件就讓我們不問具體因由把始皇帝打入"暴君"行列,就連教科書中都是這樣,當看到"焚書坑儒"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個皇帝真是殘暴,可事實呢,事實卻是這個"儒"到底是儒家,還是說儒士和術士都有?鬃幼鳛橄惹刂T子百家中最具分量的一個,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思想,但是也不能全盤接收,孔子尚且這樣,那難保他的弟子里沒有一些利己的異類,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后,已經將一部分儒士封官,可這些人終究還是要將郡縣制回歸到諸侯制,且不說始皇帝,就算當今,有哪個政黨允許異樣的聲音存在于廟堂之上;乜礆v史,郡縣制是社會發(fā)展的大潮流,而那些吵嚷著回到諸侯制的儒士們,也許是為了一己之利,也許只是當時六國復辟力量的唇舌而已。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那樣的時代,生發(fā)出"焚書坑儒"我不覺得是倒退、是殘暴,而是必然,是順應潮流,更是那些儒生術士自找死路!這里引用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評判"秦始皇的焚書事件,在歲月流逝的長河中,一場反復辟反倒退的政治戰(zhàn)役,被偏狹的演繹成了一場惡意毀滅文化的暴行,這種評判折射著我們民族時常痙攣性發(fā)作的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刻意失察,至少人們忘記了,焚書事件是帝國新政面對強大的復辟勢力被迫做出的反擊,是新文明徹底擺脫舊時代而付出的必然代價!"還有種聲音說秦朝稅負繁重,服役過多,可始皇帝做的件件大事都是為了一統(tǒng)華夏之后穩(wěn)定根基而做,只能說有的工程也許是操之過急,有了勞民的嫌疑。建長城為的是防范蠻夷,華夏再亂,那也是自家的事,如果被外邦侵占,那就真的是國將不國了。修馳道,給后世帶來的利益更是多多,據載在始皇帝陵寢中現挖掘出的車軸,兵器一類,都是標準化作業(yè),這些為后世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就算漢高祖推翻秦政,但是都不能否認秦制的偉大。始皇帝陵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也許是大家咒罵的一個點,但是論及哪朝哪代帝王不是給自己修建陵寢,就算我們現代人死去都要講究風水,買塊好地葬了。情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得不承認皇陵修建很是勞民傷財,但是也給后世留下了享譽世界的瑰寶,當咸陽城付之一炬的時候,起碼還有個皇陵存在。始皇帝陵的記載是那樣的壯觀和不可想象,直到今世我們都不得不感嘆這一壯舉。以水銀為河流是一個怎樣的場面,兵馬俑的千人千面又是怎樣的震撼。鄭國渠、都江堰靈渠等等這些直到現在都讓后人驚嘆的豐功偉業(yè),怎能被虛掩!相比項羽掘秦始皇陵、將咸陽城付之一炬以及之前的六次大屠城,我們怎么能將殘暴,能將苛政猛于虎加于始皇帝身上,而秦二世的作為又是始皇帝身后之事。真相不允許掩蓋,歷史不允許顛倒。對于秦始皇也許會一直是個爭論的迷,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而我更是滄海一粟,我更傾向于始皇帝是個胸懷天下、有高度有深度的真爺們!

  2、商鞅

  這個對秦統(tǒng)一和后世有著不朽功業(yè)的人,卻死于極其殘酷的車裂,歷史沒有因為這樣極刑而薄待了商鞅,直到今世我們都在為他的建設所折服?梢哉f始皇帝的統(tǒng)一不是一個朝代的功勞,和他先祖?zhèn)兊拇蚱词请x不開的,秦孝公知人善任用了商鞅,能視商鞅之法制為至寶,為商鞅掃平法制路上一切屏障,這個君王就是值得稱贊的。商鞅的法被后世,尤其復辟勢力鼓吹為"苛政",究其實是一些人基于自己的政治權利和欲望而故意將歷史歪曲,但歷史總是能撕碎那些企圖蒙蔽事實的面具。如果完全尊奉孔子的"仁政",那才是統(tǒng)治階級愚民的政策,百姓一定更傾向于"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不是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毀阡陌,廢井田,最后使耕者有其田,這才是百姓想要的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國家最后連國人都想逃亡到別國去,那是國家的悲哀,是統(tǒng)治階級的墳墓。而商君的變法威懾到了老世族的利益,終究難逃最后的慘刑,如果秦惠文王能如秦孝公一般重視商鞅,那又會怎么樣,可終究歷史沒有給秦國這個機會,正如始皇帝再英明也架不住上天安排了胡亥成為他的繼承人,煌煌大業(yè)終究付水東流,此時想想老子的無為思想很是有的韻味,值得去揣摩深思!

  3、李斯

  人們對李斯的評價也眾口不一。我個人覺得李斯是和趙武靈王有的一拼,都是屬于先明后暗。前期功勞昭著,后期把持不住。有人用"倉鼠廁鼠"理論來評判李斯,我個人不贊同,就像王立群教授所講,人的心理狀態(tài),個人秉持的理念都會因時因地而異。如果真的有泉下,我想李斯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那個他曾效忠的始皇帝,該如何跟始皇帝論及身后事。人的一生就像小船行駛在大海,努力沒有方向重要。誰都不能否認李斯對大秦帝國做出的貢獻,但是卻因后期的政治理念抑或者是個人私欲而一錯再錯。讀史使人明智,無非就是想通過史料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功過都會發(fā)生,不使自己走錯路很重要,怎樣使自己迷途知返更重要。如果李斯不走錯路,歷史是不是會重演,但歷史不容許假設,李斯還是走了錯路。歷史的迷人之處就在于你永遠不懂當事人是如何的思考問題,一個決策一步路就葬送了整個帝國大業(yè),不得不讓人想到了冥冥之中。

  4、趙高

  這個斷送大秦江山的閹人,是萬世所唾棄。何以一個閹人能有如此禍患,實在是天意如此。一個始皇帝生前侍奉之臣,忠心可鑒日月之人,僅僅在始皇帝死后就能一手策劃了立二世之謀。權利能達到指鹿為馬,能攻李斯軟肋,合謀步步葬送秦帝國,縱如始皇帝,都沒能看清趙高的真面目,不得不說人總是會變的,總是在你措手不及之時,讓你知道什么叫人心難測!也不得不說趙高真是上天派來改朝換代之人。

  5、白起

  白起是我讀這本書里面流淚的三個人之一,另外兩個是始皇帝和商鞅。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更是戰(zhàn)神,后世人稱"人屠"."人屠"我認為這不是白起的錯,他兼任國家重任,在秦國這樣一個注重戰(zhàn)場殺敵封爵的國家,他只是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天下紛爭,總歸要統(tǒng)一,總歸是要有殺戮,戰(zhàn)爭的殺戮帶來的是歷史車輪的前進。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是要敗給戰(zhàn)無不勝的白起,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軍四十萬,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戰(zhàn)爭就是殘忍,雖是歷史車輪但也會把人類帶入深淵,走向滅亡,所謂物極必反,如同峰谷,有低必有高,達到頂峰必下滑。長平之戰(zhàn)的坑殺,我個人認為不是白起最心底的主張,秦昭襄王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這樣大的決定一定是經過秦昭襄王許可的。同時現實的條件是秦國沒有辦法處置降卒,接納沒有地方,一旦降卒再一次死灰復燃只能讓秦國又一次陷于戰(zhàn)亂。但戰(zhàn)爭殘酷的事實還是存在的,在今天的我真的不敢想坑殺四十萬人是什么樣的場面,不敢想,不能想!白起最后自殺,而這種自殺是一種大義,明知不可為不去為,是種智慧,而帝命不可違,就只有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了卻此生,寧可自殺不去領明知是敗仗的戰(zhàn)爭。白起的一生是傳奇的,為了國家大業(yè)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白起更是悲劇的,一生的豐功偉業(yè)卻又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杀蓢@!

  6、蘇秦、張儀、范雎

  這三位在秦國的發(fā)展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說蘇秦效力于合縱抗秦,但其對張儀的舉薦卻使得秦國能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蘇秦和張儀這兩個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雙雄,有著過人的智慧,尤其張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獨到的運籌帷幄技能,令人堪為嘆止!當看到蘇秦錐刺股的學習時;當看到張儀被認為是"儀貧無行"而被指為偷盜之人時,當看到范雎被打成重傷所有人撒尿在其身上時,這三位的出身和成大事前所經歷的磨難坎坷,都應了孟子那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自古以來能成大事者必是有大忍之心的人,蟄伏而后出。一個人的才華不僅僅是先天的,更重要的還在后天的努力和挖掘。人需要別人認可,但是首先要自己認可自己,所有的才華都是要厚積薄發(fā),不會是一朝一夕成事。誠然讀史使人明智,那就該反省下自己,是否肯與古人做朋友,肯在古人身上學習到一些我們現今缺少的東西,為了心中那份堅守,是不是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7、荊軻

  荊軻這一根深在我們心中英雄的形象,在史學界也備受爭議,到底荊軻是一個時勢英雄,抑或是一個地痞無賴,甚至是一介莽夫。也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荊軻刺殺秦王,是身負使命,縱使行刺失敗,但其不辱使命,可以說是英雄。然從歷史發(fā)展趨勢,天下一統(tǒng)勢不可擋,阻止這一歷史大勢者必死于歷史車輪下,逆勢而行顯然又是愚蠢至極?扇藷o完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長遠的眼光,能看到歷史前進的方向。荊軻在刺秦王的那一刻表現出的果敢,是我們不能否認的,而秦王命不該絕,或許也是天意,也給趙高一個建功立業(yè)的好時機,誰能說這和冥冥之中沒有關系,歷史總是因為其灰飛煙滅卻依舊帶著一層夢幻般的色彩而讓人目眩神迷!

  四、歷史謎團

  1、秦始皇的父親是誰

  在這個眾說紛紜的觀點上,我選擇支持作者孫皓暉先生和王立群教授的觀點,始皇帝的父親是異人而不是呂不韋,從王立群教授的解析中,以及女性孕育生理這些方面,趙姬根本不可能跟呂不韋懷孕后嫁給異人。從推理方面說,呂不韋不可能在醫(yī)療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就能知道趙姬以后會生男孩,同樣異人更不會不知道自己所娶之人到底是否懷孕。而針對這一謎團,我相信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六國被統(tǒng)一,復辟勢力心有不甘,如果始皇帝是呂不韋之后,因呂不韋是衛(wèi)國人,究其后不是秦滅六國而是六國滅秦,我想這也是六國復辟勢力的自我慰藉的一種方式吧!

  2、始皇帝為何不立后,不立太子

  我想這個謎團真的是只有始皇帝自己知道了,也許有皇陵的地宮挖掘后會有線索,但一切都是未知。作者有句話"歷史形成的基本謎團,其根源往往在于我們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思維方式".就像前明后暗的趙武靈王,最終餓死在沙丘宮;始皇帝明知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依舊要出巡,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導致最好的繼承人扶蘇自殺,庸才胡亥即位,斷送大秦江山。我想始皇帝不立皇后是由于母后趙姬之亂給自己造成的打擊,不敢去輕易相信女人,不想后宮牽涉到政權,不想趙姬之亂再次重演。不立太子也許是始皇帝不想死,總覺得自己可以長生不老,這些都是也許,都只是猜測而已,所有的謎底都被歷史的當事人帶進了棺材。

  3、不可思議的魏國和韓國在被滅六國中,最不能讓我理解是韓國和魏國。魏國錯失了多少英才,吳起、孫臏、商鞅、張儀、范雎、尉繚等等,都是大爭之世的不二之才,但魏國卻沒有留住一個,僅就商鞅而言,當初公叔痤都已經說到不用商鞅就殺掉的話,魏王還是我行我素,這也是歷史跟魏國開的一個玩笑。韓國更不用說能想到將上黨做為燙手山芋給趙國,而使秦趙發(fā)生長平之戰(zhàn),后又用鄭國修鄭國渠做為疲秦之計,當真是天下最蠢之策,整個韓國的廟堂幾乎都成了漿糊,韓非也為此斷送了生命。也許真的是上天助秦,但我們總是忽視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六國爭權于廟堂,眼界如井底之蛙,荒淫無度時,秦國卻在幾代明君的帶領下奮發(fā)圖強,上天總是眷顧那些值得去眷顧之人!

  五、個人小建議

  整套書不得不說作者真的是用心在講述一個大秦帝國的歷史故事,語言運用很到位,不過細究文字上,我更喜歡將整個秦朝歷史完全真實化,也許是過于苛刻,史料畢竟都不全,作者肯定要有虛構成分在里面,但是還是不喜歡每次總是用"飛身上馬,人立馬嘶,額頭汗涔涔、軟倒在地"等等重復的用語,不過想想也理解,歷時十六年的巨著怎么能沒有重復在其間。也覺得個別地方有些神話,會讓人偶然就有種不可信的感覺,也不贊同說始皇陵是胡亥二世建,我更傾向于始皇帝在位時已經開始修建。這些僅僅是個人意見和感受。作者更多的是帶著我們從該有的視角去審視那段歷史,更多的是盡量把大秦帝國真實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能辛苦16年寫出這樣巨著的人是值得我們豎起大拇指的。

  六、感悟

  原本有很多的想法,但當自己提筆時,卻不知道到底都有什么,想了很多,但是都不系統(tǒng),更不深刻。沒有想過意識形態(tài),更沒想過作者說的原生文明,所有都是追隨著所看到的從自己的狹隘角度想的,僅僅是想想而已。讀《大秦帝國》感慨著我們祖先的偉大,被已為遠古的時空遺落在今世的一切文明財富所震撼,深深懂得了不要用今世的眼光去衡量已逝的過去。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話結尾了,只能用一首很符合戰(zhàn)國大爭之世的詞:風卷狂沙,兵臨城下。氣貫長虹,金戈鐵馬。韶華易逝,落盡多少殘花,且問蒼生,誰能一統(tǒng)天下。醉看幾度落霞,淚灑誰家鎧甲。王于興師,厲兵秣馬,與子偕行,修我兵甲,與子同仇 ,且為誰家。

讀《大秦帝國》有感13

  總是喜歡看亂世的史事,并對其心向往之。亂世,代表了烽火、英雄、帝王、美人。那里有數不清的故事,在戰(zhàn)火硝煙中翩翩起舞……

  在中國史上,有三個時期是不容錯過的亂世。一為戰(zhàn)國,一為魏晉南北朝,一為五代十國。然而三者之中,我尤是喜歡戰(zhàn)國時期。在那個年代,一個平民士子,可以一躍而成為天下輝煌,佩六國相印,縱橫捭闔。也可以鼓琴求相,諷諫君王;在那個年代,敵可以為友,友可以為敵;在那個年代,有人才聚一堂,知交滿天下的幸運。那個年代,風起云涌,變幻莫測。

  五代十國時期,我以為是一群跳梁小丑在占山為王,而那個年代不見英雄,卻是以紙醉金迷的艷曲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讀五代十國史,令人胸臆堵塞,慨嘆英雄無覓。

  魏晉時期,雖是英雄輩出,但畢竟,那個年代,已然不復天真,充斥的,是怪異、荒誕,讀了魏晉史,揭開故事的面紗,發(fā)現,三國演義里面,原來美化了太多的人物,雖“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我畢竟灑脫不起來。

  所以我喜歡戰(zhàn)國時期。由于年代的久遠,真與假,已很難憑借一本史料來斷定,我可以信我所喜歡的。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有的戰(zhàn)爭。那是一個奇詭戰(zhàn)術初登上歷史舞臺的時期,是新舊戰(zhàn)術互相交錯,互相爭鋒的年代,那個年代的戰(zhàn)爭,是把天真錘煉成熟的戰(zhàn)爭。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產的君王。無論他們是昏聵,是暴虐,是睿智,他們,總是比往后的每一年代的君王更真、更可愛。他們沒有身份高低之說,唯敬賢用能。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的女人。女人,在戰(zhàn)國史上,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們或傾國傾城,或柔情似水,或堅毅若鐵,或不讓須眉。她們,也是一道風景。

  喜歡那個年代的論戰(zhàn)。很簡單,很直接的方法,倘若你有道理,那便去說服他人。在稷下學宮,每每都有論戰(zhàn),于是,那里涌現出了許多名士,很難說那些名士的成長與這些論戰(zhàn)是無關的。

  喜歡那個年代的文化。在亂世流亡的文化,碰上亂世流亡的士子,激出奪目的火花。楚辭、諸子百家學說,百花齊放。

  尤其喜歡那個年代的名士。五代十國缺乏名士,僅是一群填寫淫詞艷曲的文士,迷醉花間;三國時期名士紛涌,但他們終是或少了純真,多了虛偽造作,而兩晉時期的名士,卻是過于追求名士風范,以致予人雕刻之感。他們像是由同一個模板所造,差別的,僅僅是原材料與工藝制造的瑕疵;而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他們活得很真實,他們角逐官場不諱言或為蒼生理想,或為名為利,而隱逸山林則是真正怡然自得。名士,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靈魂,他們,是戰(zhàn)爭戰(zhàn)術的揣摩者,是帝王實踐野心的實踐者;是辯才無敵的學說捍衛(wèi)者,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撐起了戰(zhàn)國的天地。

  一.名士是怎樣煉成的

  戰(zhàn)國時期,名士繁若星子。如許多的名士,是怎生長成?卻又是以何標準去判斷呢?

  名師出高徒是亙古不變的定理。

  自即凡而圣的孔子之后,涌現出很多著書授學的大家。而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大多為了學習而遍訪名師。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大多承襲于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譬如那個秦國崛起的第一締造者商鞅,有傳其師承變法第一人李悝,亦有傳為精通百家的大師鬼谷子高足;而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孫臏、龐涓則已考為鬼谷子得意門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李斯曾修習于大儒荀子……老師的能耐,是他們得以汲取知識的源泉,在老師的教導下,他們漸漸完善了理論學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萬卷書已然讀破,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便是行萬里路了。那便是游學。從老師那里學到了足夠多的理論知識,還需要一個媒介來使其與戰(zhàn)國的風云形勢相融合。很少有士子在成名之前未經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他們遍歷各國,考察各國的政局、地形、民俗風情等,那是真正地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在游學的過程中,士子們一點一滴將所學與實際貼切地結合了起來。游學時期該是最辛苦的環(huán)節(jié),士子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尤其對于一個家境較差的士子,因此,游學也是一個士子磨礪自己意志的方式。史說,秦孝公為圖強富國,召山東六國士子來秦,他選材的方式便是讓士子們考察秦國,這是縮略版的游學,并且由于山東六國在那時視秦為蠻夷,雖游學而無幾人踏足秦國土地。商鞅做到了。他深入秦國,從貧瘠的商於之地到隴西邊界,于是,他也成功了,換來史上最睿智的君主的大力支持,也使秦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西方小國逐漸強盛,堪與六國之首魏國爭鋒。而那個由于不滿商鞅變法而以身試法的秦王子即后來的惠文公,因此被流放,他也以一個游學士子的身份走遍秦國每山每川,在游學的過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秦國,了解了新法,終于玉汝于成,將秦國帶向戰(zhàn)國之霸的位置。

  我甚喜歡游學這種修習的方式,心中總有牽念,想在得空的一天,學學古人,用雙足來踏遍祖國的山川,過過每個地方獨有的節(jié)日,學學他們的方言俗語,那,才是真正走過而非路過了那個地方。

  一名學富五車,胸中藏有丘壑的士子,如何才能夠大放光芒于天下,屹立亂世之中呢?

  一為造勢。

  可以借以造勢的,有師承、有人品、有家學等。據聞張儀蘇秦出師時,士子間知其名者已為數不少,皆因他們是鬼谷子得意門生,如此,他們在未展才學之時已由師名庇蔭獲得戰(zhàn)國中的一些名聲。蘇秦又在將才學兜售六國之前,先去游說已如風中殘燭的周室,遂而名聲鵲起,成名不成功。而兵家孫臏則藉由鬼谷子高足及孫武之后兩重身份而在未展才學前便已聞名于世。

  二為論戰(zhàn)。

  通過唇槍舌戰(zhàn),士子們發(fā)表自己的言論、觀點,使自己的才學得以展現。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士子聚集之地,憑借論戰(zhàn),一顆顆璀璨之星升起,荀子便是在稷下學宮的論戰(zhàn)中脫穎而出。而諸子百家在論戰(zhàn)中各展所長。流傳至今的辯論題目“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就曾在稷下學宮中由孟子與荀子開壇論戰(zhàn);而風塵游俠式的人物墨子,也曾在墨家總院設壇同秦孝公辯論關于秦國實行新法的利弊問題。論戰(zhàn),使真理得到了驗證,也使士子有一展所長的天地。于是,稷下學宮成為了當時文化的中心,名士云集,如鄒衍、慎到、淳于髡等,都是稷下學宮的座上賓。而在各國都城的茶肆酒寮,也有或大或小的論戰(zhàn)開展,譬如商鞅在入秦之前曾一展所學于魏國大梁。

  三為游說。

  學而優(yōu)則仕,于是士子們去游說各國君主,兜售才能,既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也是名揚天下的方法。士子游說國君,向國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供國君參考,倘若符合國君心態(tài),符合當時潮流,他的游說則為成功。孟子周游列國,屢敗屢戰(zhàn)地兜售自己“王道”的思想;張儀入秦向惠文王提出連橫策略終至成功;而惠施,憑借名家巧辨思想得到那位以怪異著稱的梁惠王的.賞識……

  一位名士,同時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戰(zhàn)國形勢瞬息萬變,倘若無法跟上改變的步伐,他終將游離于時局之外。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未必所有名士均從此規(guī)律。士子們的修習方式不盡相同,譬如墨子從學于儒家,在奔波中充實了六藝,但他不曾游說君王,僅以自己的方式,尋求亂世中的真諦;荀子求學于稷下學宮,在各家學說的澆灌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儒家思想。

  戰(zhàn)國名士,他們的成名,是藉由自己的真才實學打拼出亂世之中一塊立足之地。

  二、世有伯樂,后有千里馬

  1.君王與名士

  戰(zhàn)國時期,七雄稱霸。面對奄奄一息的周室,先是楚莊王問鼎洛陽王宮,繼而又秦武王欲舉雍鼎。強國想做結束這亂世的霸主,弱國想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于是各國各代君主,無論昏庸與否,均求才若渴。

  魏文侯大膽啟用李里變法,展開變法篇章,同時由此引出了人才之戰(zhàn)。于是不僅僅法家得以發(fā)展,法家名士有了施展才學的舞臺,各家學說在那個年代紛紛崛起,一時百家爭鳴。各國君主求賢敬賢,各位能人異士四處奔走,求得施展才學的天地。

  世事變幻莫測,在戰(zhàn)國那個優(yōu)勝劣汰的年代,各國君主都懂得禮賢下士。于是,便因著形勢與君王品質,有了不同的君臣之屬。

  在戰(zhàn)國時期,有史上最睿智、最賢明的君主。個人認為,那個人莫屬秦孝公。有史上搭配最默契、最無間、最相信彼此的君臣。個人認為,那當屬秦孝公與商鞅。睿智的君主搭配天縱英才,成就了秦國霸業(yè)的奠基。

  史上商鞅大放異彩,而這位識得千里馬的伯樂,更是了得。首先,他的辨識千里馬的方式已不得不令人驚嘆,在秦地游學三月,由此拿出治國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他雖求賢若渴,但并不急躁,莽撞;其次,由于商鞅想試出急于革新的秦孝公的品質,第一次被接見時講了王道思想,而秦孝公隨不感興趣仍能耐心聽完,并且在經過這樣兩次不滿意的情況下仍能夠給予商鞅第三次機會,終得到這位曠世奇才。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難得的寬容、忍耐的氣度與童稚般的熱情;再次,商鞅變法,需要很大的權力,秦孝公沒有畏懼功高蓋主,沒有害怕大權旁落,一步步將國家大權放給商鞅,從掌管軍事的左庶長,到開府丞相般的大良造,最后在新法禁止封地的情況下封商君,食邑商於十三縣,他的磊落胸懷,足與圣人爭輝!再者,商鞅的冷酷嚴苛惹出很多人事麻煩,變法遭遇到的挫折,都需要秦孝公來清除阻力。變法成敗,于商鞅而言,只是自身的成敗,他可以毫無顧慮地大刀闊斧變法,而對于秦孝公,那是他的國家他的子民,變法的成敗于他而言是沉重的擔子,但他,義無反顧地挑了起來,并且給商鞅變法撐起了無風無雨的晴空。此等胸懷,縱橫天下,無人出其左右!

  商鞅為這份真摯地肝膽相照而感動,傾盡所學以酬知己,最終成就了秦國的大出于亂世。記得范仲淹有文章《嚴先生祠堂記》中有:“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在此,也可以說,微商鞅不能成孝公之風光霽月,微孝公豈能成商君之流芳百世哉?

  無論古今,有才學的士子均渴望有商君的際遇,他雖是下場凄切,但人生得如此一知己,得以施展胸中抱負,豈不快哉!人說商君在惠文王欲車裂其時起兵反抗,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想,這可能是一場誤會,畢竟,以他與孝公的肝膽相照,以他的人生理想來看,他以身殉道的可能會更大。畢竟,當時的他,可謂掌控了秦國大權。

  雖然世上還會出現第二個商鞅,可惜不會有第二個秦孝公。

  蘇秦當屬史上最風光的臣子。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掛六國相印,可謂達到了名聲的極致。他受各諸侯國的尊崇,但他的一生,卻是跌沛流離的。他苦心經營合縱策略,但總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正是各國君主雖很不吝惜其官職與財富,但他們卻均無法像秦孝公待商鞅般放手、信賴,燕文侯不久辭世,而燕易王好名不實,齊宣王過于多疑,魏襄公“望之不似人君”,楚威王命如紙薄,而楚懷王昏庸善變,趙肅侯唯諾寡斷,韓宣王暴躁沖動,并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的弱點:放不開過去六國的恩怨。如此聯盟,致使蘇秦進行的合縱主張時不時受到牽掣,以致捉襟見肘。最終,合縱雖減緩了秦國東出的進度,仍在蘇秦遇刺身亡后趨于流沙。蘇秦在功名與目的上是成功的,但他的策略,卻沒有像商鞅變法那般得到徹底地發(fā)揮。

  稷下學宮當屬史上集名士最多之地。齊威王是一名很有霸主氣質的君王,在他的手上,齊國在魏國漸漸衰弱中強盛了起來。他重視文化,建造稷下學宮給名士,并且給士子們的待遇優(yōu)厚,使得齊國一時為天下文化中心。但是,無論霸氣英明的齊威王,好德不平的齊宣王,還是暴虐成性的齊湣王,他們均對待稷下學宮的學士養(yǎng)而不用,讓人才白白浪費掉,可悲,可嘆!

  屈原的下場當屬忠義之臣最可悲的下場。那個總喜歡將自己比作芝蘭玉樹的天真的男子,總是那般地熱情似火,一腔熱血想要扭轉楚國局面。然而懷王昏聵善變,頃襄王昏庸無能,屈原雖致力于對楚國進行變法,實施新政,但無奈時不我與,他既沒有君王的強力支持,也沒有軍事力量作為后盾,在楚國這個盤根錯節(jié)的老牌諸侯國里,他孤立無援,“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楚國柔和的絲竹樂與吳儂軟語做背景音樂下,一株芷蘭,憤然投江自盡,留下千古余韻。

  在戰(zhàn)國的烽火硝煙中,龔自珍撕心裂肺的呼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痹缭鐚崿F。雖然列國君主有英明有昏庸,可他們在戰(zhàn)火面前,奉行“戰(zhàn)國時期什么最貴?人才!”的宗旨,將人才進行到底。沒有所謂的閥閱制度,也沒有舉孝廉、舉秀才,更沒有所謂的科舉八股,唯才是用。雖然,就此人才仍不能夠完全地大展所學,但已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就此而言,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選才方式與流程是進步多了,但相較于戰(zhàn)國時期的唯才是用,前二者均是有所差距的。

  戰(zhàn)國的烽火,鍛造出了如許多的伯樂,雖則優(yōu)劣有別,但相較而言,那烽火,竟是士子的天堂。

  2.戰(zhàn)國四公子與養(yǎng)士之風

  戰(zhàn)國時期,不僅君王求士,為國家能喘息于這亂世,王公貴族更是以養(yǎng)士為風。門客多少竟與封地多少,權勢多大聯系起來,成了身份的象征。史上最著名的養(yǎng)士大戶當屬戰(zhàn)國四公子:狡兔三窟的孟嘗君田文,散財救國的平原君趙勝,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無忌,博學善辨的春申君黃歇。他們以養(yǎng)士著稱,以好客為本,在當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國君。

  孟嘗君其人,任俠,好客,謙沖但也殘忍。他以齊國宰相庶子之身,憑著自身的聰慧與遠見,以及禮賢下士的品格,一舉成為田氏宗長,齊國第一人。他養(yǎng)士不問門第,不究過往,且奉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哲學,毫無選擇地接受食客,并對待自己的門客,無論才能,均真摯尊重,急人之難,所以引得當時大多不得意的士子、風塵俠客乃至流亡逃犯都紛紛投奔,竟得以集得三千門客。所以孟嘗君的門客中,雞鳴狗盜,三教九流,無一不包。在如今看來,那似乎是聚眾謀反,但對他,這個養(yǎng)士待士的習性,卻幫著他在風雨如晦的天下,數次死里逃生,保住了他在齊國的地位。他之所以能從虎狼秦國死里逃生,是仗了雞鳴狗盜之徒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在封地薛地躲過齊湣王的屠刀,是仗了馮諼為他精心打造的狡兔三窟;他之所以能在被罷相之后重新啟用,也是仗了馮諼的聲東擊西之術。孟嘗君與其門客,正是:君以國士之禮待我,我以國士之才告君。但他的殘忍也同樣為眾所知,他可以因為別人嘲笑自己“眇小丈夫”而一怒之下“滅一縣以去”,他的殘忍,令人生懼!

  平原君其人,歷史評價不甚高,他長袖善舞,好虛名,但在趙國危亡之際,散盡家財征得敢死隊以救國,使他的缺點在功勞簿上褪色些許。彼時,養(yǎng)士蔚然成風,已成為身份的象征。作為戰(zhàn)國武裝力量最強的趙國的公子,掌握國家政權的他,養(yǎng)士似乎是裝點身份,追求流行的方式。他養(yǎng)士一如孟嘗君,多而雜。但他沒有孟嘗君待士那般仗義,但無論如何,在那個年代,他能夠聲名于外,自有他的優(yōu)勢所在。他長袖善舞,隔岸觀火,負了武靈王所托,在趙國政權交替的過程中非但未受其害,反而得以步步高升,他的人格高度在此打了個折扣;他為了名聲清議而殺掉嘲笑跛腳者的愛妾,看出他待門客并非十分真摯,他的決策近乎投機,為著的只是自己的名聲;他寵信“白馬非馬”的名家學士公孫龍,只因為其擅長辯論,言辭犀利,也看出了他養(yǎng)士不追求價值;他偏聽馮亭之邪說,利令智昏,導致長平之戰(zhàn)的爆發(fā),葬送了戰(zhàn)國時期最驍勇善戰(zhàn)的趙軍。但他曾在鄒衍駁斥“白馬非馬,人有三耳”的詭辯之術無用時及時疏遠了公孫龍,說明他能虛心聽取教訓并及時改正;他曾任用自薦的毛遂,得以說服楚王救趙,化解了趙國的危機;他也曾在秦國攻趙而援軍未至之危急存亡時,聽取門客李談建議散盡家財,募得敢死隊3000人,使趙國堅持到了援軍前來的那一刻,并在事后不求封賞,足見他躋身于戰(zhàn)國風云人物是有其原由的。

  相較于孟嘗君積極主動,以致帶點鉆營投機味道的養(yǎng)士作風,以及平原君愛好虛名、講究表面排場的處世態(tài)度,信陵君卻是個性較為溫和與寬容,且被司馬遷大加贊譽其對待賢才賓客最為真誠,“不恥下交”。信陵君時期的魏國,已是強弩之末,勉力維持著表面的奢華,但只是鍍金的空殼。信陵君養(yǎng)士,他是真正尋求有才華者,并因著他的個性,無論身份高低,只要有才華,必是平等禮儀相交,因此,他的手下,真正聚集一大批有能之士。因為信陵君的賢能,其他諸侯國在十余年里沒有大舉進攻中空的老魏國。關于信陵君,最著名的事件便是他的竊符救趙。他之所以能夠竊符,是侯贏的功勞,而侯贏能為他所用,并不惜自盡以報知遇之恩,則是感念于信陵君對他的無上禮遇;他之所以能調動魏軍,則是由于朱亥鐵錐殺晉鄙,而朱亥能為他所用,也是他禮賢下士的功勞;而他為救趙國急難,數于魏王交涉,在無法取得兵權時,為不負所托,親率賓客,以飛蛾撲火精神趕赴趙國,相較于平原君的隔岸觀火,他是真正地俠義作為。信陵君為訪賢士毛公、薛公,深入市井,而平原君恥之,由此看出二公子的人品心性,而毛、薛二人也在信陵君安居趙國而秦軍犯魏境時加以提點,使得信陵君及時趕回國家,粉碎了時人在竊符救趙時對信陵君是否愛國的懷疑。

  比同前三者,春申君黃歇也以養(yǎng)士聞名于世。但關于春申君門客的作為,卻較前三者遜色了些許,反而春申君個人作為,卻更為輝煌。春申君養(yǎng)士,提供門客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但也許正是因為富貴養(yǎng)人,使得春申君門下,卻是少有作為。據聞春申君上等門客竟以珍珠裝飾履鞋,足見其豪爽與富貴。而春申君其人,在楚國立世于戰(zhàn)國,并成為合縱的縱約長上,功不可沒。他博學善辨,憑借一張利嘴,說服秦國放棄攻楚;他為國盡忠,寧陷自身于危難而幫助楚太子逃離秦國;他思想前衛(wèi),大力支持革新派屈原在楚地實施新法;他為國圖強,吸引名家來楚教化,世人皆知荀子曾擔任楚蘭陵令便是春申君的邀請。他機智堅毅,勇氣過人,愛國盡忠,于是在他為相之際,能夠使楚國在強秦虎視眈眈之下,一度發(fā)展。但是,權勢滔天,富貴過人,使得這一代智士漸漸被王座、美色迷了心竅,不復當年的豪氣英明,最終自取滅亡。

  戰(zhàn)國四公子的養(yǎng)士作風,給當時有才能而又不得施展的士子們一方得以庇佑的天地,雖是相較于君王的賞識,少了盡情發(fā)揮的空間,但對士子們而言,那也是一方樂土。

讀《大秦帝國》有感14

  《大秦帝國》的作者是孫皓暉,中國當代歷史小說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創(chuàng)作了《大秦帝國》。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嗎?是秦國。

  《大秦帝國》講的是在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經過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國面臨亡國之禍,齊、楚、燕、韓、趙和魏六國商量一齊出兵,瓜分秦國。秦孝公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fā)出了求賢令,青年士子衛(wèi)鞅入秦和秦孝公開始了二十年的.大變法。從此,秦國崇尚法治、統(tǒng)一政令。秦孝公積勞成疾病逝后,衛(wèi)鞅之前因為變法得罪了舊貴族,如今沒了靠山,舊貴族和六國都要求殺衛(wèi)鞅以謝天下。此時的秦國剛剛崛起,根基不穩(wěn)。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亂,衛(wèi)鞅交出政權兵權,坦然入獄,被舊貴族車裂身亡。

  我覺得衛(wèi)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在當了秦國的丞相后,他變法強國,把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遇事冷靜沉著,大公無私,睿智富有內涵。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亂,他犧牲了自己,他為秦國做了數也數不清的貢獻,我非常敬佩他。

  讀這部書,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fā)。衛(wèi)鞅遇事冷靜果斷,我應該學習。秦孝公嬴渠梁一心為國,我應該熱愛集體。我還知道了只要堅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讀《大秦帝國》有感15

  這次是第二次讀完這本書,卻依然不能說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兩次去過西安看兵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時候還小,看到兵馬俑時覺得不過是一些泥人而已,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秦朝歷史的了解,慢慢的對秦國有了些興趣。時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寫秦史的書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來就看到了這本書,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說我真的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讓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秦國幾百年的苦難前史,一部秦人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的歷史,也就是從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秦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馬俑,看到秦時的遺跡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寫的很深也很好,讀了兩遍依然不覺的厭煩,反而越讀越喜歡,每次讀完都能有所收獲,也許這就是沒有把它讀通的證明吧,以后還會再讀第三遍第四遍的

【讀《大秦帝國》有感】相關文章:

讀《大秦帝國》有感04-19

讀《大秦帝國》有感06-12

讀《大秦帝國》有感【精選】06-12

《大秦帝國》讀后感03-21

大秦帝國讀后感04-29

《大秦帝國》讀后感06-11

大秦帝國觀后感11-08

銀河帝國讀后感01-11

觀《黑客帝國》有感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