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必備]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庸讀后感1
《中庸》這本經(jīng)典,也是源出《禮記》,相傳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顯著于世,“以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
《集注》開篇便是程子對于篇名的解釋,“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币远ɡ斫庥拐,頗為少見。是以朱子詳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與英文general可以互釋,可釋為一般,也可釋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與篇中“執(zhí)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為先賢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當可解為不偏不倚、執(zhí)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與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類。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內(nèi)在的道德素質(zhì),從而使社會可以達到太平和諧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庸之道在中國千余年來成為一種處事哲學,但是到了當代好像出現(xiàn)了偏差,這恐怕跟用字習慣是有相當關系的。當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義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帶貶義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把中庸也歸結(jié)到不作為上來,這就跟原意相去甚遠了。
中庸講的不偏不倚、誠其意,可以從下面這句來理解!八馗毁F,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贝颂幐嬖V我們,要守好本分,說合適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話,做合適德行和身份的事,進而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半m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適合行事的。所以詩中有言明哲保身,這個詞本來也不是貶義的。身處逆境想要進取的.時候更要考慮如何智取,以四兩來搏千斤,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獲,不能一味蠻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為不作為,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講到“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語所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進取的。接著又云,“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顯地講到“為”和“修”,這兩個字都是主動性的詞語,是積極的、向上的。再擴展到其他儒家經(jīng)典來講,我們熟知的“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便是告訴我們當學習有了余力的時候可以出仕,當官有余力的時候可以致學!洞髮W》中也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今無數(shù)能人志士修身進取的思想基礎。
上面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為了著重講述而劃分的幾個方面或者說幾個階段,各有所側(cè)重。所以我們理解中庸的時候,應該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語根據(jù)當代對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窺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時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讀后感2
《中庸》選自《禮記》,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經(jīng)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經(jīng)》中,講究陰陽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剛?cè)岵。孔子自己也說過,說自己學習中庸太晚了,要是早點學習就好了。在書中,孔子對“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進一步發(fā)揮,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
我們常常說“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這個章節(jié)中,孔子并沒有給中庸下一個定義。只是說,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難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頤的話給中庸下定義,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是一種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動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倒中庸”?鬃又鲝埑鍪,這種心理活動必然要外化為一種符合仁愛與禮儀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庸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標志。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有很多。孔子重視自身修養(yǎng),把中庸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熬又杏梗∪朔粗杏。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孔子重視自身修養(yǎng),認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養(yǎng)的!肮示硬豢梢圆恍奚恚奚聿豢梢圆皇掠H,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敝懒颂炖聿趴梢粤私馊耍私饬巳瞬趴梢允谭铍p親,侍奉雙親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種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種理想人格!爸杏蛊渲烈雍,民鮮能久矣。”就是說,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們很少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疤煜聡铱删玻舻摽赊o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比如顏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隱惡揚善,擇其兩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難真正達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國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稱贊舜是時候就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來闡釋“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貴,擁有整個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這么說:“夫孝者,善繼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贊述先人的業(yè)績。
中庸讀后感3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tài)控制,則稱之為“和”!褐小坏臓顟B(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diào)“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4
前段時間,我再次閱讀了《中庸》,讀后再次感到頗有所獲。更深的體會到高中的物理老師的話“每次讀諸子百家的東西都會有新的收獲,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為最!
記得最早看《中庸》還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處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間的狀態(tài),朦朦朧朧中依稀能夠窺探到《中庸》中所闡述的思想的一角,后來在老師的影響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讀《中庸》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覺。漸漸的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難克服的困難,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書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讀一讀這些中國古典思想的精華,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就會又是豪情萬丈,身上充滿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和勇氣。
這一次是因為在訓練院辯論隊的新隊員的時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覺得他們的實力和我的預計相差太遠,很多很多的東西都要從頭開始一點一點的教,一點一點的練,但是辯論賽又迫在眉睫。那幾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應該怎么做,是應該放棄還是應該堅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結(jié)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團?現(xiàn)在在加上這樣的辯論隊的訓練。放棄的話我自己不愿意,畢竟我當初答應了他們,一定會堅持到帶領他們打完比賽,不放棄我又實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
翻開《中庸》開篇的話就讓我迅速感覺到眼前一片豁然開朗!白映套釉唬翰黄^中,不易之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狈艞売杏秀S凇坝埂,為了自己的的一點事情,放棄了辯論隊那么多的師弟師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應該做的是堅持做好我應該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盡力去完成就好了,結(jié)果遠不及過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們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順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現(xiàn)在應該做的所有訓練,新生杯的比賽只是為了明年的院際杯的預演,一切都是為了今后的事情的鋪墊。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不要為了眼前一點問題而煩惱。
之后我在辯論隊中給他們的訓練就是很簡單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多讀多看多學,這樣正好是符合人類千年以來總結(jié)的成功的經(jīng)驗的。
中庸讀后感5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diào)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目標,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jīng)問什么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zhàn)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里面說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诵枰3种姓胶,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 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欲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么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xiàn)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疤煜聡铱删,爵祿可辭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來,中庸是很難實現(xiàn)的,然而,中庸為什么很難實行和彰顯呢?孔子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恒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涵養(yǎng),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yōu)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中庸讀后感6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成為《四書》之一。
其成書的目的是為了教化世人以一種“中庸”的處事態(tài)度來對待日常的一些事情。其作書初衷與其他的著書之人并無異同,都是在強調(diào)一個實用性的原則,即要把書中的內(nèi)容運用到生活之中,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其中有頗多名句仍為歷代名家所稱道,亦流傳百代而不衰,足見其價值之高。不僅是在文學方面,更是在道德與文明的`形成方面。或許這才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在古代被列為四書之一,供廣大的士人學習。
《中庸》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以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啟發(fā)人們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樣能夠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全書自始至終滲透著一股厚重的儒家氣息。
《中庸》開篇即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拔暹_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diào)節(jié)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種天下通行的人際關系;“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用以助成“五達道”;“九經(jīng)”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
而對于我們而言,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只能是作為學習時的參考與了解。比如,五達道里的君臣關系,在今天早已不復存在了,最多只是能部分地影射道上下級關系之中。而其它的一些不合理的東西也應該剔除掉,認真地挑選并繼承中華民族的這一份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
體會與感悟:在今天,《中庸》甚至還沒有一篇論文長,但是它在整個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到的基礎性作用,卻是當今的任何一篇論文也無法代替的。因為其中包含的引導性的東西,在當時而言是適時的、具有權(quán)威性的、能夠形成穩(wěn)定的凝聚力的,是具有深遠而無法替代性的。
希望人們都能做到“中庸之德”,這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我所必須做到的。
中庸讀后感7
《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它所論述的原則、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積極的啟發(fā)價值和借鑒意義。
其一,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吨杏埂窂娬{(diào)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fā),從自己所處的現(xiàn)實境地出發(fā),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fā)。
《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釋說:“素,猶現(xiàn)在也!薄熬印毙惺,必須從現(xiàn)實的情況出發(fā),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們所處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所謂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從自己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出發(fā),不作人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長。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勢,一切順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這樣就無時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則不是這樣,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冒險行事,以期僥幸取勝。即使偶爾達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離中庸甚遠。
從實際出發(fā),必須從低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辈还苣阋叨噙h,無論千里萬里,都是從身邊的第一步開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從最低的第一級開始的。那么,中庸的運用究竟應該從哪些地方開始呢?《中庸》引《詩經(jīng)》及孔子的話說:“《詩經(jīng)》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從調(diào)整家庭關系開始。夫妻之間,如鼓瑟琴;兄弟之間,和樂且耽。再加上對父母的孝順,一個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吨杏埂返摹爸轮泻汀北憩F(xiàn)的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一種在實踐中體現(xiàn)的原則,所以特別強調(diào)“行”。《中庸》舉舜的事跡發(fā)揮說:“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的作者認為,舜之所以為舜是因為他堅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調(diào)查研究,傾聽周圍意見,而且能隱惡揚善。對聽來的意見善于分析,排除左右兩個極端,就其中最合實際者,取而用之。
中庸讀后感8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熬泳右滓再姑,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中庸》心得04-16
中庸讀書筆記05-10
中庸讀后感03-07
《中庸》讀后感04-30
《中庸》心得體會11-05
中庸論語的讀后感03-13
《大學中庸》讀后感04-30
《中庸》讀書心得02-20
讀《中庸》有感06-13
讀中庸有感06-14